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市县快讯

老街焕新颜 山水添秀色

2025-10-15 09:25 来源:河北日报

保定市以“新颜值、新消费、新产业”为抓手,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老街焕新颜 山水添秀色


□本报记者 徐 华

在菊胡同的玫瑰花墙前,游客争相打卡;西大街的“驴火文创”,让年轻人爱不释手;在太行步道上,户外爱好者迎着秋风感受山野风光……秋日的保定,焕发着独特的文旅新魅力。

今年,保定市坚持以“新颜值、新消费、新产业”为抓手,通过实施城市更新、培育消费新场景、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截至8月底,该市旅游接待游客9240.7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综合效益935.2亿元,同比增长9.4%。

颜值焕新,老胡同成为新景点

10月3日,在保定市莲池区菊胡同的玫瑰花墙前,北京游客王玥涵举着相机对朋友说:“稍微低点头,好!”随着快门声响起,墙面上绽放的玫瑰、青砖灰瓦与朋友的笑容一同定格在镜头里。

“我们本来是奔着胡同旁的景点古莲花池来的,没想到逛完古莲花池后从小门出来,误打误撞就来到了这里。”王玥涵指着胡同深处说,“这里几步一景,非常出片,真是拍不够!”

菊胡同是保定古城核心区的历史街区,毗邻古莲花池等知名景点。虽然位置优越,但在2022年以前,这里墙面斑驳、杂物堆积,好像一处被人遗忘的角落。

2022年,菊胡同片区开始更新改造,曾经破落的老墙面,被艺术涂鸦点亮,创意小院里的犄角旮旯,摆上桌椅,便成了闲聊小憩的一方天地……这条曾经冷清的老胡同,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然而,真正让菊胡同从“小众打卡地”变成“网红地标”的关键,是古莲花池那扇新打开的后门。今年“五一”假期,随着这扇门的开启,菊胡同与古莲花池实现“无缝衔接”。在国庆节期间,这里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成为保定古城游“新宠”。

顺着菊胡同往南走约10分钟,便来到府河天水桥公园码头。“先有府河,后有保定城”,这条母亲河曾是贯穿古城的“黄金水道”,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

“我小时候常跟父母来这里赶大集,府河两岸址舫头的船工号子、新中国面粉厂的机器声,是几代保定人共同的记忆。”望着碧波荡漾的河水,正在排队等候游船的老保定人张兰说,“前些年看着河水脏了、环境差了,心里甭提多难受。经过这些年的整治,府河终于‘活’过来了!”

今年6月,随着府河游船通航,这条沉睡多年的水道被重新唤醒。如今,游客乘船漫游,不仅能欣赏两岸如画的风景,更能沉浸式感受古城保定的独特魅力。

夜幕降临,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内灯火通明,一场名为“遇见总督”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剧目正在上演。身着清朝官服的演员与游客互动,清脆的问答声、诙谐的台词与游客的笑声在庭院里回荡。

“以前逛博物馆只是看建筑、听讲解,如今在这里仿佛穿越了,你不仅能听、能看,还能参与其中,挺有意思。”一位石家庄游客说。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副馆长史玉倩说,这里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但以往单一的历史讲解和静态的文物建筑展示让游客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很难对历史形成全面、鲜活的认知。今年他们创新表达方式,推出“剧·保定”之“遇见总督”剧目,让游客变成“历史的参与者”,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除了沉浸式剧目带来的深度互动,博物馆里的“文化彩蛋”更让游客感觉眼前一亮。游客戴上AR导览眼镜,手持折扇的“师爷”出现在眼前,从大堂匾额的寓意到仪门的礼仪规制,把历史典故讲得生动透彻;在文创店里,“回避肃静”冰箱贴、衙署纹样抱枕等特色文创产品令人爱不释手;在古槐树旁的小店内,古树蜂蜜冰淇淋的清甜滋味为这趟文化之旅增添一份独特记忆……

新景亮相,老景焕新。保定市用“微更新”留住古城肌理,用新创意激活历史文脉,这种“有故事、有温度、有新意”的新颜值吸引着更多游客走进古城、爱上古城。

消费升级,老味道玩出新花样

10月2日,在保定市西大街瞻岳文创店,店员手持塑料刀,对着蓬松的“驴肉”剁了剁,随即把它夹入毛茸茸的“火烧”中,装袋递给顾客时还贴心叮嘱:“趁热吃,小心烫。”

从外地返乡的大学生崔瑛接过这套“Jelly驴”毛绒玩具,兴奋不已:“从小就吃驴肉火烧,没想到它还能变成玩具,真有趣!”

转过街角,翡冷翠咖啡店内,传统盖碗茶杯盛装着香甜拿铁,酥脆的驴肉火烧浸泡其中,中西混搭的吃法创造出全新味道,“同样的‘驴火’创意,截然不同的感受。”一杯驴火拿铁让崔瑛的同学直呼神奇。

西大街有“直隶第一街”之称,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明清、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商业文化街。

近年来,保定市在西大街打出“老字号+新国潮”组合拳,通过引入瞻岳文创、直隶潮玩等国潮文创品牌,与稻香村、万宝堂等老字号形成互补,打造可触可感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如今,这条被划分为直隶文化体验区、非遗老字号文化体验区、商业配套服务区三大功能区的老街,已聚集商户130家,成为游客消费打卡热门目的地。

“超柔软的毛巾、会‘唱曲’的浴巾……这些产品不仅实用还有创意。”在保定市西大街高阳柔软市集,一位游客精心挑选了4款商品,准备送给家人和朋友。

在高阳柔软市集,高阳县近30家规上企业拿出“压箱底”的宝贝,集中展示毛巾、浴巾、浴袍、床上用品等600余种“高阳优品”,把“中国纺织之乡”的柔软融入老街区。

在西大街,安国药膳市集的养生茶饮、古城香业的合香珠手串、定窑博物馆的平安扣等融入非遗技艺的特色商品,也同样让游客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就买了一大袋”成为很多游客的共同感受。

西大街的消费新活力,早已不是保定市文旅新消费的“独奏曲”。目前,保定市各县(市、区)的文旅消费亮点均有可圈可点之处。在易县太行水镇,借助梦回太行山水光影秀、易水繁花水上非遗打铁花等项目,打造出独具太行风情的微度假胜地;涞源风筝节则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吸引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竞秀区“保定·你好”音乐节在国庆假期燃情开唱,吸引游客11.8万人次,整体带动消费约2.4亿元。

“保定市文旅新消费的稳步推进,不仅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更为当地经济注入新动力。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文旅消费供给,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推动文旅消费持续增长。”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融合,老资源变成新动能

在易县清西陵松林古道,赏松林美景,品特色美食;在涞水县山南村,唱红歌看民俗表演,体验“红绿”交织风光……保定市以1117公里太行步道为纽带,创新推动文旅产业与多元业态深度融合,通过“跨界+”战略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培育文旅经济增长新引擎。

2024年5月,保定市整合太行山沿线康养、运动、休闲、文化等资源,推出太行步道项目,精心打造易县清西陵松林古道等精品线路,串联起9个县(区)492个村庄,覆盖30余个景点,打造融合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红色记忆的旅游廊道。

今年,该市以第九届省旅发大会为契机,通过业态创新、服务升级和场景再造,着力构建“文旅+”产业新生态,将太行山沿线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旅产业集聚区。

“文旅+教育”打造研学旅游新标杆。依托阜平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易县狼牙山等红色资源,保定市推出“红色文化+生态观光”主题线路。其中,阜平县开发的4条研学线路、8类课程体系,涵盖国情教育、革命红色文化教育、民俗风情研学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体系。

“文旅+健康”构建生态度假新场景。保定市依托易县恋乡·太行水镇、涞源华中温泉康养小镇等,精心打造生态康养度假场景,培育中医康养、温泉康养、医养融合等多元业态,推动文旅产业与大健康产业有机结合,满足游客不同层次康养旅游需求。

“文旅+体育”激活体育旅游新动能。保定市依托涞源白石山、易县易水湖等景区,成功打造京津冀铁人三项大赛、阜平红色超级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积极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对旅游消费带动作用。

保定市利用西郊八大厂工业遗址资源,推动文旅与影视、餐饮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集文化创意、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D19街区等特色项目,为文旅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今年9月,保定市首个年代剧拍摄基地在竞秀区揭牌,《春潮滚滚向前涌》等4部剧在基地内开机拍摄。目前,该市已完成37个微短剧拍摄地梳理,7部作品入选2025年全省“微短剧+”行动计划重点项目推荐目录,标志着该市“文旅+影视”产业融合开启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