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委员:
您提出的“建设曲艺文化历史博物馆,讲好非遗故事”收悉,现答复如下:
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记忆、艺术智慧和地域特色。河北省作为曲艺大省,曲艺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省文物局通过专题性博物馆建设与展览展示、动态展演平台等集中展示,辅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形成“静态陈列+活态展演+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传承体系,持续推进曲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 河北省相关专题博物馆建设情况
河北省现有3家以曲艺类专题博物馆,分别是保定市莲池区戏曲博物馆、武安平调落子博物馆和滦州市评剧艺术博物馆。
保定市莲池区戏曲博物馆立足“古城保定”文化特色,以“戏曲”“曲艺”“传统文化空间”三大板块为核心,系统整合保定地区河北梆子、保定老调等16种地方戏曲资源。展厅通过戏服、剧本、乐器等实物展品集中呈现戏曲文化脉络,同时结合曲艺表演场景还原与古城历史空间营造,打造集文化科普、藏品展示、地域特色于一体的综合性戏曲主题博物馆。
武安平调落子博物馆是一座收藏、保管、展示、研究武安平调落子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的博物馆。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合称为“武安平调落子”。基本陈列设有“起源与发展、鼎盛与辉煌、传承与保护、弘扬武安平调落子”四个展区,分别展示了武安平调落子的历史沿革、馆藏文物、历史名人、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武安平调落子融合武术杂技,形成“以武入戏”的表演传统。
滦州市评剧艺术博物馆以评剧文化为核心,通过剧本、戏服、唱片等320余件展品及“评剧百年”“经典留声”等六大主题展区,系统呈现评剧的起源、发展脉络及艺术流派。依托沉浸式展陈与数字互动技术,既保留传统戏曲的剧本、道具等实物展示,又融入演艺体验、研学教育等多元功能,完整展现评剧艺术从地方戏曲到国家级非遗的演变历程,兼具北方民俗文化传承与当代文旅创新价值。
二、 综合博物馆内展览展示等活化利用情况
河北博物院设有基本陈列“‘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果展”,展览以情景式设计打造,梨园乡韵、百工百艺、遇见非遗、非遗旅行等多个版块内容丰富。展览将传统戏剧、曲艺以及非遗创意产品、传习体验、休闲打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动和具有河北地域特色的非遗展品500余件汇集展厅。该馆通过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非遗展演,邀请保定老调传承人石艳梅等开展戏剧教学,配合展演设置唐山皮影戏、金银错技艺等非遗展示区,延伸曲艺文化外延。
唐山博物馆基本陈列《冀东三枝花》涵盖“唐山皮影”“乐亭大鼓”“评剧”三个部分。《唐山皮影》展出了约700件皮影文物、资料、图片等,均为清末、民国时期老艺人雕刻的作品。为增加展览的故事性、趣味性,部分皮影实物以剧目的形式展出,皮影实物与动漫背景配合使用,动静结合,妙趣横生。《乐亭大鼓》展厅展示乐亭大鼓的形成、发展及艺术特色,突出表现乐亭大鼓声情并茂的艺术特点。《评剧百年》展示评剧从1909年到现在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展出文物、图片、资料等300余件/套。
曲周博物馆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功能组织研学活动,间接传播曲艺文化。与高校合作设立研学基地,开展曲艺文化普及讲座及非遗技艺体验等。
三、 进一步推进曲艺文化传承创新举措
(一)着力充实馆藏储备。坚持保护第一,强化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定期评估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馆藏文物保存展示环境。深入挖掘现有藏品价值,遴选更多高等级文物,全面整理曲艺文献、音像资料,形成系统性展陈内容,全面展示曲艺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持续推进活化利用。大力实施“文博焕彩”提升行动,系统整合全省馆藏文物资源,丰富博物馆展览供给,鼓励策划举办曲艺文化高质量陈列展览。加强对优秀展览的推广力度,通过“云展览”、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推广曲艺文化知识。鼓励和支持优秀展览在省内外交流,增强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强化科技赋能体验,利用全息投影、VR/AR技术还原经典曲艺表演场景,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
(三)不断强化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加强学术研究、展览展示等领域人才培养,举办全省展览策划提升培训班。持续加大博物馆陈列展览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博物馆建设、展览项目开发,有效保障博物馆定期改陈提升,策办更多原创精品展览。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8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