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省文物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条主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文化体验和旅游服务
一是“博物馆热”持续升温。2024年全省博物馆新增展览839个,社教活动共计12027次,参观总人次达5138万,较上年同比增加30%。我省现代博物馆体系类型更加丰富、主题更加多元、服务更加优良,众多优秀博物馆已经成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靓丽名片。二是大力推动有条件的文物建筑对外开放。将文物合理利用作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要求开展保护修缮文物保护单位均要同步考虑展示利用。如保定直隶总督署、淮军公所等修缮完成后对外开放,吸引大批游客,成为城市名片。
二、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水平
一是着重人才培养。积极推荐专业技能人才参加各类专业培训,鼓励业务研究人员申报科研课题,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相关技能比赛。组织首届全省文物古建筑勘察设计专业技能竞赛,提升古建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与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共同举办“2024年京津冀青年匠师培养项目”,选派15人参加陶瓷、书画等6个项目的文物修复技能培训。组织举办“2025年河北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选拔出12名参赛选手代表河北参加“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二是保障边远地区人才福利待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单位的工作者属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应严格执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包括工资津贴补贴项目、执行范围和发放标准。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边远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如设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等津贴补贴项目,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正常增长机制并适时进行调整等。
三、 强化资金保障,提升保护利用能力
一是财政资金保障有力有效。目前,中央和我省均专门设立了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考古等支出。为推动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财力支撑。二是运用科技手段激发文物资源生命力。“十四五”期间实施可移动文物数字化项目9个,实现2304件/套可移动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775件/套可移动文物二维数据采集。建立文物数字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公布908件/套一级文物资源信息。自2016年起,积极谋划并启动实施了全省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项目,该项目通过高清照片、展示视频、VR全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截至目前,已完成987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数字信息采集工作。
四、 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
一是推动河北文物在国际上的传播。与新华网合作的“跟着文物游河北”国际传播项目,在Facebook、新华社脸书账号和巴黎东方中心等平台发布,提高了河北文物国际传播力和美誉度。二是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推进实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为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全省文博单位开展线上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线上云展览精彩纷呈。“河北文博学堂”面向社会提供线上文博知识和内容服务,不断提升网上文物研究、阐释、展示水平。三是创新文物展示利用方式。鼓励全省文博单位,运用好尖端科技,以“AR珍宝游”的虚拟世界、裸眼3D文物数字展等方式,增强文物展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赋能文化艺术,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更好展示文化的魅力。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动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文物“四普”工作。开展省、市、县三级普查数据逐级审核,继续加大新发现文物调查力度,扎实推进普查第三阶段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公布工作。
二是加强考古研究阐释。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邢台商代考古研究。继续组织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重点开展阳原新庙庄、尚义四台、宣化郑家沟、平泉东山头等考古发掘研究。推进泥河湾、邺城、赵王城、元中都、中山古城、燕下都、定窑等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提高考古遗址保护利用水平。
三是提升文物宣传影响力。以“跟着文物游河北”智慧文旅融合品牌为引领,推出“国宝在冀”智慧导览册及线上小程序、京津冀长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国际传播项目等项目。紧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省重要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等重要节点,策划系列主题展览、活动和专题报道。
四是推动博物馆建设提质增效。推动各级文物博物馆单位强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统筹河北博物院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建设和中小博物馆提升工作,组织全省博物馆盘活文物资源,增加陈列展览策办数量,提升原创策展比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是加强文物人才队伍建设。组织举办各类文博业务培训班,加大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力度,着力培养文物保护、田野考古、博物馆等紧缺人才,培育造就与文物资源、文物保护利用任务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