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96号提案的答复

2025-06-15 00:00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阎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我省乡村文化保护开发力度,传承赋能传统手工艺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让非遗走进群众、融入生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增强财政支持保障。自2013年以来,省级非遗保护经费累计投入超过1.3亿元。特别争取到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超3.8亿元,用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传承活动等。目前石家庄市、唐山市、沧州市、保定市等部分市已设有专项保护经费。河北建立了全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档案资料库,2018年开始从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至6000元。

二、 加强传承人培养教育。积极实施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双百”计划,以“百人百品”能力提升带动“百城百艺”品质培优。开展传承人研修培训,推动河北大学、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等4家院校入选国家研培院校,先后组织培训46期,培训传承人群学员超2000人次。通过非遗进教材、进课堂等方式,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指导河北美术学院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科专业。在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建立非遗研究基地和非遗传播基地32家,组织开展非遗系统性研究,形成了田野调查报告和一批高质量论文专著。

三、 着力打造非遗传播品牌。发挥非遗赋能城市文化功能,充分挖掘根植各地文化和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古城过大年、“二月二老龙头”舞龙大会、鼓王大会、雄安非遗大会等一批非遗主题的城市品牌文化活动。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传统节假日开展非遗展示活动,联合京津共同创办“京津冀非遗联展”,并连续举办八届,组织长城沿线15省(区、市)连续四年开展“长城脚下话非遗”。促进交流互鉴,积极选送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法艺术大展、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等系列国际交流活动,在美国、奥地利、埃及等国家举办非遗交流展。

四、 探索融合发展路径。河北省被列入全国非遗手工艺认证试点省份,积极推动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举办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供需对接活动,在全省推出“跟着非遗游河北”,推出电子地图,打造非遗旅游综合体,涌现吴桥杂技大世界、唐山宴、保定宴博览馆、中国·唐山皮影主题乐园等一批融合体验中心。石家庄井陉南横口陶瓷水镇、张家口大境门景区、承德丰宁马镇等古镇、唐山南湖景区、保定易县太行水镇等景区将非遗融入旅游,促进了非遗旅游“双赢”。

五、 强化非遗数字化保护。加强非遗数字化管理,建立了河北省非遗基础数据动态管理系统。扎实开展非遗记录,先后组织开展99位国家级传承人记录,完成54项,其中8个记录在国家验收中被评为优秀,优秀数量排在全国前列。完成大运河沿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短视频记录30个。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结合提案中的意见建议,结合工作实际,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推动。

一是夯实非遗系统性保护基础。结合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修订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河北省非遗保护条例》调研研究,争取在立法层面对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机制、财政投入上有所推动。完成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启动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进一步优化非遗代表性项目结构和非遗四级名录体系。

二是着力加强传承人培养。加强传承队伍建设,实施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项目所在地联合办学,探索推广“团带学员”“现代师徒”“订单式”等多种传承人培养模式。实施非遗新青年人才计划,重视青年传承人群的培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青年传承人培养,以“非遗+青年”焕新非遗传承。继续实施非遗“双百”焕新计划,探索“传统工艺+互联网”发展模式,有针对性开展直播技能培训、拓展网络销售渠道。

三是深化非遗活动品牌培育。以我们的节日为统领,继续深挖根植当地且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举办系列品牌活动助力城市打造文化品牌。组织举办“二月二老龙头舞龙大会”、“端午雄安非遗大会”等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非遗活动,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用好新媒体矩阵,加强移动端传播,不断扩大非遗传播声量,用新媒体讲好非遗“老故事”。

四是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按照“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思路,加大政策引导与支持,指导各地拓展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新途径将非遗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旅游空间,打造更多非遗主题的文旅新项目和新场景。指导各地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打造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形成“跟着非遗游河北”非遗旅游新模式。

五是持续完善非遗基础数据管理系统。以全国非遗数据系统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完善省级非遗信息资料平台,年底前完成各市县的基础历史数据录入工作,形成河北省非遗电子数据档案,推动非遗数据资源在保护管理平台实现联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