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河北省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省文物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我省文物事业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 深化法治建设,文物安全防线全面筑牢。一是文物法治屏障持续夯实。《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决定》《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相继颁布实施,《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管理条例》及时有效修正,切实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二是文物执法督察力度持续加大。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年度综合考核,实施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遥感监测,着力构建部门联动、全域覆盖的文物行政执法监测体系。持续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完善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协作工作机制。三是文物普法宣传持续加强。多次组织举办全省文物安全和行政执法培训班,编印《文物法律法规规章汇编》《文物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摘编》,制作文物普法宣传短视频、宣传手册和宣传海报,推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普及和基层文物行政执法工作提升,打通文物普法宣传“最后一公里”,切实增强了社会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二、 强化资金保障,保护资金渠道更加多元。一是财政资金保障有力有效。目前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中央和我省均专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两项专项资金,前者主要用于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抢救、保护,资助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挖掘整理和重点非遗项目宣传、展示和文化传承等。后者主要用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考古等支出。近三年来,共筹措省以上文化遗产保护资金11.9亿元,为推动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财力支撑。二是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得到引导规范。2021年9月和2022年10月先后印发《关于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指导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鼓励、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激励效果初见成效。三是文物保护融资渠道持续拓宽。2024年8月24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物保护与利用专项基金揭牌仪式在承德市双桥区热河文庙举行。专项基金社会征集启动资金1000万元,每年征集资金将不低于300万元,用于弥补国家级、省级专项文保资金的空缺短板,起到补缺的作用。
三、 推动协同发展,文物保护利用合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央地协作持续深化。深入落实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广泛深入开展务实交流。如与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惠世天工--河北曲阳石雕艺术展》《一色万象--白瓷艺术展》。二是部门协同高效有力。与省科协、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成立“河北省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省内数家博物馆成为成员单位,共同致力推动省内科技类场馆、文化类场馆、社会组织、研究机构之间联动合作。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文博辩论赛等活动,开设博物馆文化课程,促进博物馆知识和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普及。三是媒体宣传成果丰硕。联合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开展“行走万里长城 见证保护传承——长城重要点段媒体采风活动”,包括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文物报等10多家主流媒体,通过走访山海关长城、金山岭长城、万全明长城等长城重要点段,聚焦长城保护利用。“跟着文物游河北”智慧语音导览项目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宣传展示活动三十强案例。“一眼千年 馆长带你看文物”网络直播集中宣推“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展示中小博物馆提升成果。
四、 文博事业发展成果丰硕,文化服务丰富多样。一是文博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三年来全省新增博物馆204家,总数达到382家,地市级博物馆实现全覆盖,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全省博物馆增量目标。全省23家博物馆在国家级博物馆定级工作中晋级,创历史新高。2024年全省博物馆新增展览839个,社教活动共计12027次,参观总人次达5138万,较上年同比增加30%。我省现代博物馆体系类型更加丰富、主题更加多元、服务更加优良,众多优秀博物馆已经成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靓丽名片;二是试点工作亮点突出。我省作为全国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省份之一,持续开展“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培育”,邢窑遗址博物馆等10家中小博物馆入选第二批培育名单,遴选保定等5市为“河北省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市”,有力促进了全省中小博物馆整体提升。
五、 着重人才培养,强化业务培训,健全完善职称制度。一是强化机构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省直文物系统的机构编制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共增加编制158名,增幅42.36%。二是提升业务水平。举办全省文物保护项目管理培训班,提高文物保护项目管理水平;组织首届全省文物古建筑勘察设计专业技能竞赛,提升古建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与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共同举办“2024年京津冀青年匠师培养项目”,选派15人参加陶瓷、书画等6个项目的文物修复技能培训。三是完善职称制度。根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深化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要求,在职称层级设置、规范评审专业设置、各层级职称与技术岗位对应等方面进行完善,进一步健全文博专业职称制度。通过完善评价标准、创新基层文博专业人员评价方法,进一步畅通各类文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渠道,贯通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通道。
六、 拓宽活化利用路径,全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一是保护传承红色基因。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西柏坡纪念馆入选2024年度“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联合晋、鲁、豫三省,举办革命文物优秀讲解交流推介活动。河北博物院策划推出的“经典电影中的河北抗战故事”获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十佳教学设计奖。二是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发布“国保在冀--六大文物主题游径”,“探寻历史脉络--承德文化遗产文旅项目”入选“五十强线路名单”。三是不断深化科技赋能。全省文博行业深入分析研究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趋势,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实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为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全省文博单位开展线上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线上云展览精彩纷呈。“河北文博学堂”面向社会提供线上文博知识和内容服务,不断提升网上文物研究、阐释、展示水平。
下一步,省文物局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统筹做好各项工作,推动我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