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月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文旅融合背景下进一步做好我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让非遗走进群众、融入生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强化基础保障。强化组织保障,建立河北省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同省委统战部等20个部门共同推动非遗保护,推动建立全国长城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并争取秘书处落户河北,形成统筹高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健全制度保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的实施意见》,制定《河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十余项。增强财政保障,自2013年以来省级非遗保护经费累计投入超过1.4亿元,特别是争取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超4 亿元。
二、 重视传承人培养。健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加强评估和动态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开展传承人研修培训,推动河北大学、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等4家院校入选国家研培院校,先后组织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46期,培训传承人群学员超2000人次。通过非遗进教材、进课堂等方式,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指导河北美术学院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科专业。联合省教育厅在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合建立非遗研究基地和非遗传播基地32家,组织开展非遗系统性研究,形成了田野调查报告和一批高质量论文专著。
三、 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实施全省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双百计划”,开展百位非遗工坊带头人能力提升活动,推出百余项能够突出体现河北文化形象的非遗产品,用市场和产业手段促进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国传统工艺手工认证试点工作,召开河北省传统工艺手工认证试点工作座谈会,联动省市县,就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认证标准、考核评估等问题进行探讨,形成《河北省全国传统工艺手工认证试点工作办法》初稿。
四、 推动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大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全省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在全省推出“跟着非遗游河北”系列主题活动,推出电子导航地图,创新打造了唐山宴、保定饮食博物馆等一批非遗旅游综合体,指导各地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和非遗特色产品,形成“跟着非遗游河北”非遗旅游新模式。组织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供需对接会,发布非遗传承企业、传承人和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民宿、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街区供需信息400多条,探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实现双向赋能、互促共赢。
五、 大力开展品牌活动。发挥非遗赋能城市文化功能,充分挖掘根植各地文化和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正定古城过大年、“二月二老龙头”全国舞龙大会、雄安非遗大会等一批非遗主题的城市品牌文化活动。开展非遗展示传播活动,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传统节假日开展大型非遗展示活动,联合京津共同创办“京津冀非遗联展”,并连续举办六届,组织长城沿线15省(区、市)连续四年开展“长城脚下话非遗”。促进交流互鉴,积极选送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法艺术大展等系列国际交流活动,在美国、奥地利、埃及等国家举办非遗交流展。
六、 推进非遗数字化建设。持续开展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作。运用数字化技术,完成120位省级以上传承人的记录工作,采集高清视频素材1830小时,图片资料 5000余张,整理文字资料累计732万字,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实现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参与录制拍摄相关宣传节目,与央视总台共同完成《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非遗里的中国》年度盛典-2025新春非遗晚会”录制。积极推进全国非遗数据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23年11月底,我省在国家级非遗保护工作管理平台四级名录汇集系统共录入省级非遗名录990项,市级3616项,县级9518项,完成第一阶段试点工作任务。探索建立河北省本级非遗基础数据动态管理系统,并组织各市县开展了基础历史数据填报录入工作,截至目前共录入14987项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276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省第七批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也依托系统平台有序开展,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非遗基础工作的融合。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结合提案中的意见建议,结合工作实际,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推动。
一是推动全省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开展非遗正青春--河北省青年非遗传承人培养提升项目,结合全省非遗项目发展实际,精选县域特色非遗项目,以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为核心,以“非遗+青年”焕新非遗传承,通过开展培训提升、传帮带、资源对接等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年保护非遗的热情,全方位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推动建立“一县一品”非遗品牌体系。通过树立非遗品牌,提升产品品质,让游客带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非遗产品,拉进非遗与游客的距离,促进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继续实施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项目所在地联合办学,探索推广“团带学员”“现代师徒”“订单式”等多种传承人培养模式,在提升传承人技艺的同时,增强其创新意识、提升其素质内涵。
二是增强非遗发展保障力度。完善落实河北省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合作,共同发力,积极争取各类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加大非遗传承发展保障力度。联合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非遗的专属信贷产品“非遗贷”,持续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金融服务专属绿色通道,创新非遗类信贷支持产品,在资料收集、贷款审批、贷款发放等环节进行优先支持,以金融力量激发非遗与产业和市场融合的活力。
三是办好宣传好各类品牌活动。坚持以非遗赋能城市建设,深挖根植当地且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与旅游充分结合,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提升我省非遗活动品牌内涵。持续开展正定古城过大年、“二月二”老龙头舞龙大会、雄安非遗大会、长城脚下话非遗等品牌活动,塑造特色城市文旅品牌。利用沉浸体验式、数字赋能式、情景模拟式等多元形式开展活动,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注重互联网传播和新媒体拓展,形成矩阵式传播,用新媒体讲好非遗“老故事”。同时加大外宣力度,积极参与非遗国际交流合作,选送非遗项目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讲好河北非遗故事。
四是大力完善非遗数字化建设。持续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组建工作团队,完成前期调研、拍摄大纲及口述史访谈稿撰写等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继续完善河北省非遗基础数据动态管理系统,更新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等数据信息,不断完善其功能内容。鼓励将新媒体技术引入现实场景。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展示馆、“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等非遗体验场所,增加高科技展陈方式,利用VR、AR等技术扩展提升非遗的传承和展示的维度,使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了解非遗。
五是推进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按照“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思路,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途径,指导各地将继续非遗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进一步丰富旅游空间文化内涵,打造更多非遗主题的文旅新项目和新场景。指导各地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打造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