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1733号建议的答复

2025-06-15 00:00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张振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全省文化惠民力度 推动基层文艺演出普及化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 工作开展情况

文艺演出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惠民服务形式。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把深入开展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作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重要抓手,加强顶层谋划,强化工作指导,推动了全省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活动蓬勃开展,有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24年全年共开展惠民演出2.3万余场次,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2025年以来,已开展8000余场次。

一是列入制度安排,协同联动体系推进。深入研判群众文化需求,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将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项目列入省委、省政府20项民生工程,确保了惠民演出工作在全省各地强力持续推进。每年召开全省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工作会议,对高质量完成年度工作目标进行安排部署,省市县文旅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印发实施方案,明确演出类型、演出主体、认定标准、实施方式、覆盖范围等关键要素,统一工作标准,确保活动规范有序开展,同时将演出任务量化分解到各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省文化和旅游厅加强工作统筹,坚持对全省各地惠民演出开展情况“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考评、年度考核”,强化督促指导,推进末端落实。通过加强上下联动,形成了部、省、市、县四级工作机制,形成协同发力的整体效应。强化资金保障,整合各级文化惠民演出财政资金近5000万元,为惠民演出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要素支持;加强技术保障,开发惠民演出数字化管理平台,有力提升了惠民演出工作管理效能。

二是创新演出场景,让百姓“有感”。针对群众新需求,在以往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等“六进”演出基础上,创新拓展演出场景,新增加了“示范性村晚”“遇见艺术”“主题活动融合演出”“群众文艺展演”五种演出类型,让百姓观看演出变得更加“触手可及”。其中示范性“四季村晚”,由农民唱主角,按照让村晚“办起来、学起来、赛起来、活起来、游起来”整体思路,让演出热在农村、乐在群众;“遇见艺术”演出,主要在城市开展,将演出融入街区、商圈等生活场景,让群众与艺术“不期而遇”,助力提升城市品质形象。邯郸武安市楼上村“平调落子”村晚与湖南浏阳跨省连线,“平调落子花鼓戏、河北唱来湖南和”,在全国首创两省戏曲“村晚”联动演出;在张家口康保县举办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冀蒙晋陕四省区“二人台好声音”大赛优秀作品展演,实现了四省联动,有力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张家口组织了“遇见艺术”小分队,把演出送到车站、超市等公共场所,让群众零门槛、近距离地欣赏艺术表演;秦皇岛、邯郸“遇见艺术”活动带动金梦海湾、秦皇小巷、回车巷等更多城市地标、特色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

三是强化资源整合,汇聚惠民服务合力。整合部、省、市、县四级优质资源下基层,推动惠民工程量质齐升。积极争取文化和旅游部支持,联合开展文化和旅游部老艺术家文化志愿服务工程河北文化传承行动,中直文艺院团与我省首批32个县建立长期稳定的结对帮扶关系,先后邀请多位知名艺术家赴平山、崇礼、柏乡、香河等地基层一线参加惠民演出,有效提升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品质;遴选省、市、县三级优秀文艺院团深入基层开展惠民演出,有效探索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新机制。在充分发挥专业文艺院团“主力军”作用基础上,广泛吸纳大中专艺术院系、企事业单位、部队、武警等机构的社会文艺力量参与,同时遴选优秀群众文化志愿者团体参与,设立群众文化志愿者团体“白名单”,确保演出质量,积极为他们参与惠民演出在艺术指导、平台搭建等方面提供便利。

四是强化融合办演,放大演出综合效益。充分发挥节假日、大型文化活动人群聚集效应,并结合旅游、非遗、商务、赛事等活动,指导各地利用春节、五一、端午、国庆等节假日集中开展惠民演出,因地制宜推动演出与非遗、旅游等其他场景、业态的融合开展系列活动,吸引客流、拉动消费、赋能文旅市场繁荣,进一步放大了惠民演出综合效益。2024年“冬游河北过大年”十大场景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引爆了全省春节文旅市场,正定“古城过大年”等活动有效助力石家庄市成为“南客北游”的十大热门目的地之一。2024年、2025年石家庄鼓王大会、秦皇岛舞龙大会等大型活动都精选热门地标开展活动,引爆了当地文旅市场。2024年以来,指导各地结合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运河鼓书大会、蔚县剪纸文化大会、坝上草原欢乐季、河北太行文化旅游欢季等大型活动,或结合庙会、展销会、赏花季等主题,开展了“演出+”系列融合活动,拓展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推动了文化惠民和促进消费协同发展。

五是突出需求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指导各地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特点,精心策划贴近百姓需求的演出内容,各地涌现出了一批文化惠民演出品牌,石家庄、邢台、定州等地组织开展的“彩色周末”活动,廊坊、唐山等地举办的“群众文化大舞台”,有力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反馈机制,积极探索将“政府买单”和“群众点单”有机融合,不断提高惠民演出服务精准性。要求每场演出邀请观众作出质量评价,推动演出改进提升,张家口市实施了“文化大餐 百姓点单”公共文化配送工程,满100人观演队伍就可向市县预约喜爱的进基层惠民演出内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2024年以来,邀请基层群众、文化志愿者,围绕惠民演出及“四季村晚”“遇见艺术”活动等先后举办6次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吸收和采纳社会各界意见建议;2024年,组织专业机构,在全省开展了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满意度专项调查,调查样本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及定州市、辛集市、雄安新区,进一步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改进惠民演出工作。各地还普遍实行了活动预告、文化月历等做法,大大方便了群众参与观看。

二、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扎实推进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工作,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一是持续丰富内容形式。持续拓展演出场景,精心策划贴近大众需求的演出活动。针对各类群体需求开展好“六进”演出,传递党和政府的关爱;在城市广泛开展“遇见艺术”惠民演出,助力提升城市品位;在农村地区做优示范性“四季村晚”活动,切实让村晚“办起来、学起来、赛起来、活起来、游起来”。

二是持续强化融合办演。指导各地立足实际推动演出与其他场景、业态的融合,进一步放大惠民演出综合效益。充分利用五一、端午等节假日,策划举办演出+非遗、+赛事、+旅游等融合性系列活动;在演出中合理设置好物推荐、旅游推介,非遗、特产集市等内容,丰富活动内容,助力提振消费。

三是持续整合社会力量。充分整合专业文艺团体、社会文艺团体、群众文化志愿者团体力量,拓展优质演出服务主体,努力提高演出质量。深入开展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提升行动,培树扎根在百姓身边的文化志愿者人才队伍,在艺术指导、平台搭建等方面提供便利。将“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主题群众文化活动与惠民演出有机融合,不断强化群众参与。用好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为高质量开展惠民演出提供有力要素保障。

四是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把活动组织与媒体宣传同步谋划同步实施,整合运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线下宣传渠道,用好创意短视频、网络大V、户外广告等传播方式,生动讲好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故事,不断提升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的影响力。加强惠民工程规范化建设,进一步统一全省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活动标识;培树演出品牌,积极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惠民演出特色品牌。

五是持续加强调研指导。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群众需求,总结经验做法,查找问题短板,动态调整演出形式和内容,提升管理质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