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1576号建议的答复

2025-06-15 00:00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许红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河北省非遗文化产业园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 建设河北省非遗产业园的可行性

非遗产业园建设是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产业繁荣的重要举措。建设河北省非遗文化产业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从资源基础、政策环境、市场需求、产业潜力四个方面来看:

(一)资源基础:非遗存量丰富且特色鲜明

河北作为燕赵文化核心区,非遗资源数量与多样性为产业园提供天然优势:河北非遗品类齐全、内涵深厚、特色鲜明,截至2025年初,河北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63项,省级名录项目990项。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技艺、民俗等10大门类,形成了“曲阳石雕、蔚县剪纸、衡水内画、吴桥杂技、定瓷烧制”等标志性IP,具备“一园聚多元”的资源条件。

经过多年的培育涵养,河北非遗活态传承基础良好。全省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88名、省级传承人1047名,部分项目已形成产业雏形,为产业园提供现成的生产、展演主体。

(二)政策环境:多层次支持体系逐步完善

国家与地方政策为产业园建设提供明确导向和保障。 国家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遗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遗代表性项目”。2021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八)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非遗馆、推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形成包括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建设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创融合”。

地方层面:2021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冀办传[2021]51号)规定“积极推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动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承体验设施。”进一步为支持非遗产业园区、工坊建设提供政策保障,降低落地门槛。

(三)市场需求:文旅融合催生消费新场景

当前文化消费升级为非遗产业园提供广阔市场。据2024年数据,河北年接待国内游客超7亿人次,其中“文化体验”类需求占比达62%,游客对“小众、原生态”非遗项目(如满族二贵摔跤、永年鼓吹乐)的关注度逐年上升,具备客流转化基础。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非遗文创产品客单价从2019年的80元提升至2024年的150元,“非遗+研学”“非遗+手作体验”等业态复购率超30%,显示市场对非遗深度体验的付费意愿增强。

(四)产业潜力:跨界融合可形成可持续模式

通过“非遗+”模式可延伸产业链,实现经济与文化价值双赢。产业融合空间方面,可嫁接旅游(如非遗主题民宿)、教育(中小学研学基地)、电商(直播带货非遗手作)、制造业(非遗元素赋能现代产品)等领域。区域协同方面,河北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可承接北京、天津的客源与消费外溢,参考“北京798艺术区”向周边辐射的模式,形成“周末短途非遗游”经济圈。

二、 潜在挑战与制约因素

建设河北省非遗文化产业园虽具备可行性,但落地过程中需直面资源整合、市场化运营、传承可持续性等多重困难。 

(一)非遗资源碎片化,整合难度大。一是项目分散且同质化。河北非遗项目分布在14个地市(含定州、辛集、雄安新区),地域跨度大,且部分技艺(如各地的剪纸、泥塑、传统纺织等)存在相似性,若简单集中易导致“千馆一面”,缺乏特色辨识度。二是传承主体协同难。部分传承人存在“技艺保密”观念,尤其老艺人对商业化开发抵触较强;同时,不同项目的传承团队(如戏曲类和手工艺类)缺乏合作基础,难以形成产业链联动(如戏服制作与戏曲展演的配套)。

(二)市场化能力薄弱,盈利模式单一。一是产品与市场脱节。多数非遗产品停留在“传统样式”,缺乏现代设计和实用属性,难以满足年轻消费群体需求;高端定制类产品受众狭窄,大众消费市场未打开。二是运营造血能力不足。依赖政府补贴的现象普遍,若单纯靠门票、产品销售,难以覆盖园区租金、传承人薪酬、维护成本等支出。例如,部分地区非遗工坊因客流不稳定,存在亏损情况。

(三)传承断层与人才短缺。传承人老龄化存在。省级以上传承人中,60岁以上占比较高,30岁以下传承人队伍明显不足,年轻人因“学艺周期长、收入不稳定”不愿入行,部分技艺面临“人亡艺绝”风险。复合型人才匮乏。既懂非遗技艺又通市场运营、新媒体传播的人才稀缺,导致项目难以对接电商、研学等新业态,部分工坊因不会直播带货,错失线上流量红利。

(四)政策落地与资金保障不足。政策协同性尚待提升,虽有扶持政策,但各部门的审批流程衔接不畅,导致项目落地滞后。社会资本引入难,非遗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高,企业对“重保护、轻盈利”的产业园兴趣有限,多数依赖政府投资,易造成财政压力。

三、 落实策略

建设河北省非遗文化产业园需从资源整合、模式创新、保障机制三方面系统推进,兼顾“保护传承”与“可持续运营”。

(一)精准规划,锚定特色定位,避免同质化。一是分层筛选核心项目:聚焦“有市场潜力、有地域辨识度”的非遗IP,如以“吴桥杂技”为核心打造“非遗演艺集群”,以“蔚县剪纸+衡水内画”构建“传统手工艺工坊区”,以“永年鼓吹乐+唐山皮影”形成“民俗体验区”,避免全而不精。二是选址联动区域资源,优先选择交通枢纽(如石家庄、雄安新区等)借力现有客流;利用公园、旧厂房、闲置村落改造,降低土地成本。

(二)构建“非遗+”融合业态,激活市场价值。一是非遗+旅游,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提升复购率。二是非遗+文创,联合高校设计专业对传统产品升级,通过“线上直播带货+线下快闪店”销售,对接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流量。三是非遗+教育,与中小学、高校合作开发研学课程,推出“少年非遗传承人”训练营等,培养潜在消费群体。

(三)建立多元协作机制,破解传承与运营难题。建立传承人激励机制,设立“传承人工作室”,给予租金减免、收益分成、带徒补贴等。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引入企业化运营负责园区招商、营销、活动策划,避免政府直接运营效率低的问题。数字技术赋能,用VR还原非遗技艺流程,搭建“河北非遗数字馆”线上平台,实现“线下体验+线上复购”闭环;对老艺人技艺进行影像记录,建立数字传承库。

(四)强化政策与资金保障,降低落地门槛。一是多元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对优质项目提供低息贷款,鼓励“非遗+众筹”资金模式。二是区域联动,对接京津冀文旅部门,推出“三地非遗联游线路”,共享客源,在高铁、机场投放河北非遗IP广告,扩大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