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武术文化和杂技文化由运河孕育而生,与运河文化交融发展形成了河北省的两大文化名片。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武术杂技的文化生态保护。自2019年起,将沧州市列为省级“武术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开始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建工作。近年来,厅主要领导带队多次赴文旅部对接推动保护区创建事宜。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联合省直有关部门、沧州市政府,定期召开网络会议,交流对接创建工作细节和需要支持事项。前后3次邀请国家级、省级非遗有关专家赴沧州对保护区创建工作调研指导,同时与先行省份国家级保护区交流、借鉴经验做法。
一、 扎实做好武术与杂技文化生态保护
一是持续挖掘武术和杂技非遗资源。指导沧州市不断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四级名录,并对武术、杂技等类别进行了梳理。目前,沧州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省级非遗项目123项。其中有武术类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29项、市级80项,且武术门类和拳种丰富,达到53种,排国内首位;杂技类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15项、市级44项。开展展品、史料征集和数字化记录工作,为吴桥中国杂技博物馆征集展品10251件,翻拍刻录杂技录像带30份,光盘28份,更新升级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内的武术杂技展示内容。
二是培育壮大非遗保护传承队伍。武术与杂技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目前,沧州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1人。其中国家级武术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5人,国家级杂技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开展了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组织传承人参加了“双百”培优培训活动、中医药培训活动等,增强非遗传承人队伍素质和力量。
三是建立完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重点支持沧州非遗传承保护,采取个人自建和国家支持的方式,筹建了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吴桥杂技大世界、孟村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沧县狮舞传承实践基地、泊头六合拳馆等100余个非遗传承体验设施。扎实推进吴桥中国杂技博物馆展陈项目筹备工作,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6100万元,预计2025年6月底竣工,内部展陈一期大纲已通过专家论证,7月底完成布展。
四是创新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近年来,成功举办了全国杂技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会演、“流动的文化”-大运河非遗大展暨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2023河北非遗购物节、2024重阳·运河鼓书大会等重点大型非遗活动,武术、杂技等非遗项目先后在多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以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2024年全国鼓王大会等大型展会上接连亮相。同时,以吴桥杂技为代表的各类专业杂技团体分布在吴桥县、肃宁县、运河区等地,常年活跃在国内、国际的杂技舞台上。
二、 编制完成实验区建设规划纲要
完善武术与杂技文化生态保护的政策制度体系,起草了《创建国家级杂技文化(吴桥)生态保护实验区三年行动计划》、《国家级杂技文化(吴桥)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暂行办法》。在2020年《沧州武术与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委托高校专家团队对沧州武术与杂技文化和发展现状进行再次梳理,完善提升纲要内容,形成《国家级武术与杂技文化(沧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并已报送文旅部。
三、 建立实验区管理机构
以沧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为基础,加挂“沧州武术与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牌子,更名为“沧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沧州武术与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并在其原有职能基础上,增加保护区建设管理服务相关职能。目前,正积极协调成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能范围,保障机构正常运转。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对河北武术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利用,加强对非遗内涵的阐释、对相关非遗资料和档案的梳理细化,完善提升相关传承体验和展示设施场所,持续增强武术与杂技的保护传承和展示水平。不断完善非遗制度体系,做好非遗保护骨干和非遗传承人培训,壮大非遗传承队伍力量,全力备战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评审答辩工作,多措并举积极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