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日报记者 王芳 通讯员 柴国强
“小平遥”崔路村、北方川寨王硇村、“小布达拉宫”渐凹村……邢台市历史悠久,保存了大量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截至目前,全市75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如何更好地让传统村落焕发生机?邢台市以“活化利用”守护乡土,以“文化乡愁”守望家园,以“产业赋能”凝聚乡亲,让传统村落从古而来、向新而生。
修旧如旧,守护乡土
沙河市柴关乡西门沟村是当地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传统村落。随着时间流逝,部分古民居出现木质老化、屋顶坍塌、墙体开裂等问题,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该市对现存传统村落分门别类实施抢险性修复。“为更好地保留古建筑的韵味,修缮工程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实现整体保护。”沙河市住建局村镇科科长李瑞刚说。
修旧如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把现代生活的舒适性添加到传统村落中。
在信都区白岸乡芝麻峪村,石头结构的传统民居保留着古朴的韵味,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建设也得到加强。
近年来,邢台市将传统村落保护与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原住居民生活条件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与村落经济发展,让传统村落能够留得住人。
传承文脉点亮古村
夏日时节,在信都区路罗镇英谈村走街串巷,目之所及除了石头房子,还有石城墙、石城门、石板路等。英谈村是我国北方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寨之一,村内的房屋依山就势,具有典型的太行建筑风格。
英谈村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建筑,还根植于建筑背后的家国情怀——抗战时期,200来口人的村庄,保家卫国参军的有40多人。“我们重修了村史馆,增加了红色文化馆,还筹建了冀南银行陈列馆。”信都区住建局村镇科科长董文涛表示,尊重并赋能当地的文化及传统,推动文化传播,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
一些传统村落则活态利用当地非遗文化,让古村焕发出蓬勃生机。沙河市十里亭镇下解村的皮影戏有着300多年的传承和积淀,在旅游旺季,村里会组织村民表演皮影戏,让更多游客领略其魅力。
传统村落是岁月留给现代人的宝贵文化遗产。邢台市高度重视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对传统村落进行摸底调研、登记造册。目前,全市75个中国传统村落全部落实挂牌保护,并建立“一村一档”信息档案。
产业赋能振兴乡村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发展鸡冠山、红枫山等各类景点,已经实现了胜境“留人”。“依托文旅发展,村集体收入达到了每年100多万元,解决了村中大部分村民就业问题。”王硇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印说,今年他们与几个公司签订了协议,将打造一批精品民宿。
传统村落的保护、活化、利用,为其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产业振兴成为众多传统村落打破僵局的突破口。
信都区路罗镇小戈廖村,一座座古老的石头房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在林木和清溪的点缀下,俨然一幅意境幽深的山水画。2019年,在区、镇两级的共同推动下,“象外高卧”民宿作为招商选资项目落户小戈廖村。曾经“灰头土脸”的老石房变成了兼具时尚气息和乡土风情的诗意栖居。通过收租金、领工资、卖山货等,村民们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传统村落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邢台市出台了《邢台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鼓励支持传统村落与周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红色革命遗迹等进行整合利用,优先将具备条件的传统村落纳入乡村旅游线路,为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传统村落“活”起来、“火”起来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邢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