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跨区域合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保护与发展协同、传承与传播并重,深入推进大运河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多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文物保护取得新成果。组织大运河永济渠(衡水段、邯郸段)考古勘察,共发现隋及隋以后文化遗存85处;开展大名府故城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推进大运河邢台朱唐口险工、衡水郑口挑水坝修缮保护工程。二是非遗传承取得新进展。在大运河沿线打造了一批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反响良好的非遗工坊。其中2个被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评为“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效。高标准举办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并首次在吴桥举办闭幕式,恢复举办“九月庙会”,同时举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示范交流展示活动。在邢台清河举办“首届北方社火大集选品大会暨社火展演”。制作并展播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短视频、《小镇故事多》专题片等。四是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顺利建成。2023年推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二期等114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64.23亿元,年度实际完成投资54.79亿元。五是运河文化挖掘迈出新步伐。在内涵阐释上下新功夫。深入挖掘大运河沿线挑水坝、油坊码头等系列特色地名的文化内涵,出版《河北地名文化探源》一书。创排河北梆子现代戏《华家口》,谋划创作《运河渡口》等系列艺术作品。六是文旅融合展现新活力。举办“端午雄安非遗大会”,结合郊野公园各地特色展馆,打造非遗和旅游融合新场景。在衡水举办河北省首届研学旅游大会,打造大运河研学品牌,助力衡水湖创建5A级景区。“东方甄选河北行”,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邯郸市推介大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精品目的地。七是智慧化建设取得新提升。推动大运河沿线2家景区入选河北省智慧景区试点名单。完成大运河沿线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两个场景的社保一卡通省级改造工作,实现刷社保卡进入景区(博物馆)和借阅图书功能。八是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推动京津冀大运河文化保护跨区域合作。积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与北京市、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发展改革委沟通对接,共同研究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联合颁布实施《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目前京津冀三地间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做到了有法可依,促进了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开展,开启了大运河跨区域合作的立法先河。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继续充分利用我省大运河沿线非遗资源优势,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跨区域合作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充分发挥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积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山东、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沟通对接,努力完善跨省统筹管理协调机制,协调解决由于跨区域、跨部门导致的信息资源不共享、建设标准不一致、分工不明晰等问题,确保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继续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建立大运河沿线省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宣传推介活动和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大运河文化旅游魅力。继续推动河北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组织大运河故城县唐宋武城遗址和吴桥县安陵城址的考古勘察。推动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东光县连镇谢家坝等保护工程实施。加大项目推进力度,2024年重点推进大名县大运河博物馆、乾宁武马文化经济园区、临西运河文化贡砖博物馆等67个在建文旅项目,总投资20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亿元。树立文化品牌,在邯郸举办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在沧州举办“全国大运河鼓书大会”。非遗助力发展,按照“一县一品”的原则,重点扶持磁州窑、邢窑等为代表的大运河非遗项目,以“贷+销”的双向助力打造一批具有河北特色的典型工坊案例。推动河北梆子《华家口》等剧目质量提升,打磨河北梆子小戏《知县筑险工》等系列大运河题材剧目。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在大运河沿线培育创建一批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开展“河北旅游名牌”系列建设工作。
三是统筹成片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重点围绕大运河沿线带布局建设和美乡村,结合村庄发展定位,对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点,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并在村庄建设中予以体现,打造更多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布局建设和美乡村示范区。指导大运河沿线地区,统筹谋划、精心布局省市县和美乡村示范区,做好区域规划,壮大区域产业,连片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区域环境和面貌整体提升,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按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相关工作举措,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结合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紧盯大运河沿线水生态环境改善目标任务,健全完善区域上下游、左右岸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联建机制,推动加快建立起环境共保、污染共治、项目共谋、机制共建、信息共享、风险共同应对的协同保护体系,持续推动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扎实筑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生态基础。
五是积极与黄委、海委及山东省水利部门协调沟通,建立大运河水位水量保障机制,相机增加引黄水量,保障大运河河北段生态用水。大运河河北段 2022-2024 年连续三年实现全线通水,南运河沧州城区段和北运河京冀段于 2022 年起实现旅游通航。下一步将继续与山东省水利部门保持密切协作沟通,推进大运河河道面貌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