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艳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紧紧围绕非遗系统性保护、非遗可持续发展等重点工作,让非遗走进群众、融入生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共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6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99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47人。
一是强化基础保障。强化组织保障,建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同省委统战部、省委网信办等20个部门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2013年以来,省级非遗保护经费累计投入超过1.3亿元。目前石家庄市、唐山市、沧州市、保定市等部分市已设有专项保护经费。
二是健全制度保障。在全国率先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先后制定印发《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十余项。各市相继出台地方性法规,衡水市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张家口市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各地市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度建设逐渐完备。
三是完善传承场所建设。命名了吴桥杂技等1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成了一批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在河北博物院建成“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常设展厅。建成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总展陈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各地市建成秦皇岛非遗展示推广中心、邢台市博物馆非遗展厅等一批非遗传承体验设施。
四是推动非遗分级分类保护。推动杂技繁荣发展,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吴桥杂技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高标准举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制定《关于河北省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实施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双百”计划,以“百人百品”能力提升带动“百城百艺”品质培优。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了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评剧艺术节、京津冀戏曲展演季等知名戏曲品牌活动,叫响“北方戏窝子”品牌。开展传承人研修培训,先后组织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37期,培训传承人群学员超1300人次。通过非遗进教材、进课堂等方式,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
五是实行全媒体宣传。发挥非遗赋能城市文化功能,充分挖掘根植各地文化和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正定古城过大年、“二月二老龙头”全国舞龙大会、全国鼓王大会、雄安非遗大会等一批非遗主题的城市品牌文化活动。开展非遗展示传播活动,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传统节假日开展大型非遗展示活动,联合京津共同创办“京津冀非遗联展”,并连续举办六届,组织长城沿线15省(区、市)连续三年开展“长城脚下话非遗”。促进交流互鉴,积极选送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法艺术大展等系列国际交流活动,在美国、奥地利、埃及等国家举办非遗交流展。
六是探索融合发展路径。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设立省级以上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2家,其中衡水老白干等3家企业入选2023-2025年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河北被列入全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省份,制定《“非遗+扶贫”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会同省人社厅、省乡村振兴局共同认定非遗工坊592家,曲阳陈氏定瓷等5个非遗工坊被认定为典型案例。推动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在全省推出“跟着非遗游河北”电子地图,打造唐山宴、保定宴博览馆、吴桥杂技大世界等一批非遗旅游融合体验中心。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结合您提出的相关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上下贯通,下好全省非遗“一盘棋”。我省非遗种类繁多、数量众多,各地保护传承情况不尽相同,准确把握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做好顶层设计,把好价值观、导向关、内容关,从建章立制、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搭建平台、引导规范等方面着力,充分调动市县政府、非遗保护单位、传承人、市场主体、行业组织等各方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形成多方共建、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同时,借助国家修订《非遗法》之机,加强对我省《非遗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调研,争取在立法层面对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机制、财政投入上有所推动。
二是夯实基础,增强非遗发展内生动力。继续优化非遗代表性项目结构和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增强非遗发展内生动力,加强传承队伍建设,联合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开展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非遗传承人队伍,增强非遗传承存续活力。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项目所在地联合办学,探索推广“团带学员”“现代师徒”“订单式”等多种传承人培养模式。加强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开展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评估,对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根据其从事生产表演创作以及核心技能艺能提升以及参与非遗公益性宣传、参加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普及教育活动、参与非遗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实现动态管理。
三是创新驱动,打造非遗发展“新业态”。以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撬动点,继续推动开展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双百计划”,培育一支高素质的非遗工坊带头人,评选一批具有河北特色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推出创意独特、内涵深刻、品质优良的非遗产品,用市场和产业手段促进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打造一批非遗美食、研学、演绎、国潮等体验中心,推动更多非遗项目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文化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构建全业态发展体系,推出“跟着非遗游河北”系列活动,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颜、彰显活力。
四是突出特色,塑造文旅融合“新品牌”。提升我省非遗活动品牌内涵,持续开展“非遗过大年”“非遗购物节”“长城脚下话非遗”“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等活动,吸引群众品传统特色美食、赏传统技艺展示、看传统技艺表演,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积极融入重大战略,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大战略,继续以非遗赋能城市建设,深挖根植当地且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与旅游充分结合,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蔚县全国剪纸大会、沧州全国运河鼓书大会等活动,塑造特色城市文旅品牌。
五是凝聚合力,打好非遗发展“组合拳”。继续加强与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合作,用好各类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加大非遗传承发展保障力度。要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培养非遗研究人才、管理人才,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一批传承有序、技艺高超、善创新、会经营的高素质非遗传承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