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年轻新兴群体利用互联网发展传统文化复兴产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年轻群体尤其是青少年,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不断深化青少年对非遗的理解和认同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我省非遗保护工作不断积极融入国民教育,积极引导非遗产品网店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 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石家庄市维明路小学、永安街小学、西里小学、中华大街小学、石家庄市第五十一中学等10余所小学,开办非遗进校园活动。给学生们带去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深泽面塑蝈蝈、石家庄彩粽、藁城吹糖人等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过传承人现场展示,让学生们能够近距离接触传统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 积极支持高等院校建立传承体验基地。截至2022年,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15个,研究基地17个,传承示范基地52个。2020年新增郭海博、郭墨涵铁板浮雕艺术馆为研究传承基地、河北传媒学院舞蹈艺术学院为研究传播基地。通过基地建设,鼓励各个单位、学校积极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传播工作,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研究、展示等活动。
三、 引导号召非遗产品电商销售。在“非遗购物节”、“非遗过大年”等大型非遗主题展览展销活动中,设置非遗电商销售版块,联合省市县各级,媒体进行矩阵式宣传。此外,针对传承人电商软件不熟悉、运营经验不足等问题,与抖音、天猫、京东等多家主流媒体平台合作,针对不同平台推出操作讲解视频和直播讲解课程,并明确专员一对一解答经营疑问,提升传承人电商操作和运营能力。2022年“非遗购物节”依托200多家非遗网店在淘宝、京东、抖音线上平台,同步进行让利惠民销售活动。全省共举办了非遗宣传展示活动221场,开展线上展览展销活动171场,开展“河北非遗购物节”主题直播5场,累计点击量达835.4万次。其中线上直播带货销售11.4万件(套),销售金额483.6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我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积极引导号召非遗网店建设。
一是全面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师资水平。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在现有的非遗进校园的基础之上,配合教育部门,更加深入的开展送教上门的活动。将非遗项目引进学校,遴选项目时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性格、喜好,优先考虑简单、直观、互动性强、操作性强的项目,进入课堂;此外,配合课程安排,将非遗讲堂的内容具体化,以期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的将非遗的文化内涵展示给同学们。
二是积极推进“非遗项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目前,我省非遗项目数据库正在逐步完善,收录了丰富的项目资源以及业内专家,可将此数据库纳入其中以充实非遗项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文旅厅将积极鼓励各地,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等内容,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编印读物和教材,为日后开展校园课程提供有力内容支撑。
三是深化网络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支持各高校守正创新,借助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开辟多元网络教育渠道,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的现代转化。鼓励高校在学校及各院系自媒体账号,按专题定期推送传统文化系列作品,发挥好自媒体传播的引领作用。组织遴选一批传统文化教育类优秀自媒体,面向高校学生做好优质自媒体的推介工作,利用网络把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结合起来,通过自媒体发送活动信息、跟进活动过程、展现活动动态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线上线下共生互促。
四是进一步提升非遗产品电商销售能力。持续在“非遗购物节”、“非遗过大年”等大型非遗主题展览展销活动中,设置非遗电商销售版块,联合省市县各级,媒体进行矩阵式宣传。定期开展传承人电商能力培训活动,根据日常运营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开展培训,提升传承人电商操作和运营能力。
燕赵文化非遗资源丰富,在中华文脉中具有鲜明特色,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将继续推进青少年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新生血液,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