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对太行山中段邢台范围内长城遗址连成整体建立太行山——长城公园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举,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要求,积极探索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关于“要高度珍视长城资源,从资金上予以支持”的意见。2017年,申请到省级资金30万元对马岭关古石桥进行了抢险性修缮;2020年,邢台市明长城马岭关01号烽火台、石桥现状整修项目被列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重点项目。2021年编制完成的《邢台市明长城马岭关01号烽火台、石桥现状整修工程设计方案》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86万。
二、 关于“开展细致深入实地调查,摸清资源家底”等建议。一是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引领作用的政策法规。率先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立法,及时颁布《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着力解决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二是构建了一套布局合理的规划体系。编制分省规划,沿燕山、太行山脉,确立“两带、四段、多点”的总体布局。编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沿线9市1区根据资源禀赋分段规划、逐项细化,构建了内涵清晰、功能明确、重点突出的“1+1+10”规划发展格局。三是建立了一套规范高效的体制机制。率先成立省级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咨询组,厅设立工作专班。制定对标建设任务书,围绕9类47项内容,重大问题及时议、现场办,推动各项任务提速增效,基本形成省负总责、市县落实、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三、 关于“积极推进长城的保护、利用和周边环境的整治”和“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将长城和沿线古碑刻的文字资料研究好、传承好”等意见。一是树立了一批真实完整的保护典范。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5亿多元,对30余处长城点段实施保护修缮,长城及沿线文物抢救性、预防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二是实施了一批关键领域的标志性工程。谋划实施42个省级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67.54亿元。作为河北重点建设区“一号工程”,全力协调推进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暂定名)建设。实施崇礼长城展示亮化工程,兑现了“长城脚下看冬奥、冬奥赛场看长城”的庄严承诺。三是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产品。重点建设山海关关城、金山岭山乡、大境门商堡、太子城冬奥4个文旅融合区。推出锦绣长城生态游、长城抗战红色游、冬奥长城冰雪游等12条精品线路,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满足城乡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新需求。
四、 关于“大力开展宣传,让广大社会认识太行山上长城的内涵和价值”的意见。一是创作了一批凸显时代价值的文艺精品。开展专题文艺创作,推出《大河之北——长城》《塞上风云记》等影视作品,出版长城诗词歌赋辑录、中华血脉——长城文学艺术系列丛书等12部精品图书,组织“行走长城”全国青年美术家写生采风,创作完成“战长城”“沧桑大境门”等25幅长城主题系列中国画作品,突出“万里长城”整体辨识度。二是打造了一批影响广泛的活动品牌。成功举办“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习近平主席致贺信。连续举办“长城脚下话非遗”标志性活动,沿线15省份400余项非遗项目参加展示交流。举办“长城之约”系列推广活动,“万里长城,雄冠河北”成为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典型案例。三是搭建了一个全民共享的数字化展示平台。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再现工程示范样板,首创首发“云长城·河北”数字云平台,以“微信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管理运行模式,构建可观看、可阅读、可体验、可感悟、可游购的公共文化线上空间,真正实现“一部手机游长城”。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实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活化传承长城文化遗产,优化提升公共服务,举办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主题活动,加强主题展示及研究发掘,高质量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