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林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非遗宣传传播,积极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可度、曝光度,始终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围绕非遗保护与传承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 培树活动品牌,加强非遗传播。一是打造河北非遗活动品牌。1.连续举办“河北非遗购物节”。近两年“河北非遗购物节”,调集全省非遗项目400多项,涉及非遗产品多达6000余种,累计销售额5760余万元。全省17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参与活动,提供产品260余种,销售额达90余万元。2.圆满展出“百年百艺”民间文化艺术展。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期间,在廊坊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组织筹办了“百年百艺”民间文化艺术展。展览邀请了委内瑞拉、斯洛伐克等5国,18个“一带一路”相关省(市、区)及京津冀三地的74个非遗项目共800余件作品展览展示。3.连续举办“长城脚下话非遗”活动。“长城脚下话非遗”长城沿线非遗展览展示活动,共汇集了省内350多项非遗项目,累计项目销售总额近990万元,山海关古城接待参观非遗展览游客累计约15.03万人次。4.成功打造“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展厅以情景式设计打造,将河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20年来取得的可喜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展览展示。涵盖梨园乡韵、百工百艺等多个版块,同时设置了盲盒购物、道具体验、现场视听、网红打卡等趣味环节,成为河北省非遗保护展览展演展示的重要阵地。二是加强优秀非遗项目推介工作。2019年女娲祭典、伏羲祭典被文旅部列入“中华民族文明发源文化发祥重点项目”。井陉拉花、西河大鼓被文旅部评选为“优秀实践案例”并编印成册在全国推广。2020年向非遗司推荐了《努力做好丰宁剪纸传承民族文脉和发展富民产业“两篇文章”》和衡水内画《“博物馆展示+生产性保护+实用化发展”三位一体模式》两个优秀实践案例。衡水内画和丰宁满族剪纸在抗击疫情中的经验做法,被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家优秀案例报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滦州市滦州皮影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三是加强新媒体传播力度。与河北新闻网合作,推出了“文脉颂中华·非遗看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活动,打造河北非遗线上线下传播矩阵。
二、 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加强认定管理。一是不断完善非遗项目名录体系。2019年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河间皮影戏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1年永年杨氏太极拳、永年武氏太极拳、邢台王其和太极拳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二是有序开展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工作。2019年组织完成了省七批、国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定工作,2021年开展了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工作。三是有序开展保护单位调整和传承人评估工作。2019年组织完成了149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2020年对84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了调整认定。2021年、2022年完成了我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评估工作。四是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2019-2021年,我省共开展培训16期,累计培训学员540余人次。其中,2019年全年共开展培训6期,培训传承人245人。2020年指导河北大学、河北美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举办了6期培训,培训学员120余人;联合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对康保二人台剧团进行了整建制培训,培训学员29人。2021年指导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开展2期传统戏剧研修班、1期曲阳石雕研修班、1期传统棉纺织技艺研培班,共培训学员150人。
三、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非遗保护制度建设。2019年印发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20年制定了《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和《河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与管理暂行办法》,2021年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方案》。制定了《“十四五”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统筹谋划,接续有力,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依据。
今后,我省将继续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非遗宣传传播,积极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可度、曝光度非遗展示展销活动。
一是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鼓励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国家和省重大活动,组织开展本区域非遗展览、展示和展演活动。推动主流媒体加强非遗传播力量,建设非遗传播队伍,形成一批品牌传播项目。鼓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开展非遗培训、展览、讲座等活动。鼓励高校及中小学开设非遗相关特色课程,支持传承人参与教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教育培训,建设一批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鼓励支持有关机构策划推出体现非遗内容的宣传片、纪录片、公益广告等。全力办好“长城脚下话非遗”系列活动,通过逐年培育,到2025年品牌IP深入人心。持续打造“河北非遗购物节”活动品牌,提升消费市场对非遗产品的需求度和购买力,激发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统一部署,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等主题传播活动。开设“河北非遗”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的官方账号;鼓励各级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保护协会、志愿者协会等有关单位或社会组织开设各级官方账号,拓宽新媒体传播渠道。开展年度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评选活动。
二是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支持扶持力度。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给予补助,鼓励各地通过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经费资助等方式,支持本地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活动。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研修培训,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能艺能,增强使命与担当意识,弘扬工匠精神。指导河北大学、河北美术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有序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帮助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壮大传承队伍。
三是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妥善处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全省“非遗进景区”活动,逐步实现4A级以上景区非遗设专区、出精品、强传播,丰富游客文化旅游体验。积极培育集“赏、学、听、品、购、娱”为一体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充分发挥各级传统工艺工作站职能作用,加强非遗主题创意产品研发。鼓励非遗项目及社会力量促进各类非遗馆、非遗传承所等实现参观体验和旅游功能,主动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非遗传统手工艺产品进景区,推动非遗创意旅游产品研发。到2025年,创作出30件以上非遗创意产品。举办“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实践案例评选。征集各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运营模式和实践经验,评选年度10大优秀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