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春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经过全省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文化和旅游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持续加强。正定古城等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加快实施;晋察冀、冀热辽等两个片区规划取得阶段性进展。机构编制支持力度加大,设置了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整合组建了省群众艺术馆(省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工坊建设在全省铺开,非遗会客厅、非遗购物节有声有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依法设立或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职能部门,统筹使用编制资源,使保护工作力量与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县级以上政府将保护经费依法列入本级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施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依托国家重点院校和省属院校,每年培训300人以上等措施。为加大中青年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在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中,我省共推荐69名传承人,其中以中青年传承人为主。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一是研究出台帮扶政策。制定《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恢复发展的八条政策措施》,作为省委省政府稳定经济运行“1+20”政策体系之一印发全省;联合相关部门制定金融、社保等专项纾困政策4个。二是强化政策宣贯解读。向全省旅游企业致题为《同舟共济克时艰 携手前行向未来》的一封信,编印《河北省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年”工作指导系列手册》,系统梳理适用的53条政策,并通过各大媒体宣传推广,向全省文旅企业广而告之。三是加强财政资金引导。2022年我厅从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支持重点项目、景区、旅行社等行业纾困振兴。四是强化金融支持措施。举办“金服文旅”政银企对接示范活动,联合金融机构出台金融帮扶措施,落实贷款展期、调整结息周期、释放抵押物等措施。五是推动惠企政策落地。全力推进《八条政策措施》落实,强化土地政策支持,将文化和旅游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12.97万亩,安排文化和旅游新增用地计划指标0.31万亩,32个配套设施项目实行点状供地 0.51 万亩。我省文化和旅游助企纾困工作多次在文化和旅游部进行交流推广。
下一步,我厅将根据您的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 在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利用方面。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开展“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展演展示活动,办好长城脚下话非遗、河北非遗购物节等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活动。举办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交流暨能力提升培训活动,2023年我厅计划依托河北大学、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实施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开展研修培训8期,培训传承人300人。二是加强考古和文物保护。推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华北北部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模式研究”等重大课题项目;围绕革命文物保护,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石窟寺保护利用等国家战略,推进相关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重点加强国保单位保护修缮项目立项入库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资金项目库;加强文物保护监督执法工作,持续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加大文物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努力建设国家一流的考古及文物保护队伍。三是持续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大运河文旅融合建设,提升大运河沿线文旅产品质量,推动国家级杂技文化(吴桥)生态保护区申报创建工作。
二、 在强化文旅融合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方面。一是奋力推进“五带”建设,构建全域、全季、全业、全民旅游新格局。高标准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太行山旅游带、渤海滨海旅游带,构建政府主导、文化和旅游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实施体系,按照先研预谋、专班统筹、创新驱动、项目支撑、台账管理的思路,力争年底“五带”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高质量旅游产品体系不断丰富,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170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达到15家,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达到35个,河北旅游名县达到10个。高标准建成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暂定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沿线文物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旅游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高品质风景道达到1000公里以上,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500个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依托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持续推进红色旅游发展,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品质,增强红色资源聚集地区强村富民效果。实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提升计划,塑造“冀忆乡情”乡村旅游系列品牌。实施乡村精品民宿培育提升计划,组织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培训,为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三是持续扩大宣传推广,不断增强河北文旅品牌影响力。围绕文旅融合 全域全季发展目标,针对京津等重点客源市场,举办河北文旅宣传推广活动,通过媒体宣传、精准营销等方式,大力吸引京津游客来河北,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更加深入人心。强化重点客源市场精准营销,精准实施线上营销,加强流量及消费数据分析,推送热点产品,直击目标客群,打造线上文旅之窗;广泛布局场景营销,在重点客源市场的车站、商圈等重点区域集中宣传营销,打造游客身边的河北文旅;持续打造主题营销,围绕长城、冰雪等重点资源开展主题营销活动;借助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展览展会,宣传推介我省资源产品,深化拓展国内文旅市场。
三、 在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方面。一是深化文旅产业融合。组织开展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申报工作。创新举办第五届全省文创与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建立“河北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名录”,开展“文创旅游商品产品进乡村”活动。二是推动文旅项目投资建设和招商引资。围绕“五带”和重点区域谋划项目建设,高标准谋划推出优质文旅项目,提高项目包装建设水平。依托廊洽会、省旅发大会、深圳文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面向京津、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进行专题招商、精准招商。三是办好省市旅发大会。高质量举办第七届省旅发大会,在餐饮文化、休闲街区、工业旅游、数字文化产品等方面打造精品。组织开展第八届、第九届省旅发大会举办城市评选,统筹指导各市办好创新、规范的市级旅发大会。
四、 关于在县级层面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问题。按照机构编制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同时考虑到各地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应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研究确定,不宜全省作统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