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1158号建议的答复

2023-05-12 16:43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赵德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深入挖掘河北省山水文化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省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水利设施开发建设、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高度重视文化保护工作,梳理河北优秀山水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保护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空间载体,塑造燕赵特色魅力空间。

一、 构建全省遗产保护空间体系,健全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保护政策机制。按照“整体性保护、真实性保护、合理永续利用”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环境风貌特色。强化世界遗产区域整体空间保护与管控;推进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托的传承展示场所保护与建设,恢复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自然环境。夯实遗产保护的空间基础,对全省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及周边环境进行统一空间管控。完善保护线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各类历史文化保护线内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加强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内历史文化保护遗存差异化管控。将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并将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保障重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合理空间需求,推动文化保护利用与农业、生态、城镇功能融合发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分布集中成片地域和廊道,完善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空间管控政策。

二、 以发展生态旅游为路径,深入践行“两山”理论。规划建设太行山-燕山自然保护地,拓展生态保障、水源涵养、旅游休闲等功能,打造太行山-燕山中药材种植带和特色农业园区,培养壮大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落实《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和《河北省太行山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2020—2035年)》等高位规划,打造石岗连泉农旅产业走廊、赤水湾太行民俗小镇、娲皇宫国际露营地,形成了功能互补、品质优质的景村发展集群。发挥旅游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优势,做好生态优势转化文章,以发展生态旅游为路径,全力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形成了平山西柏坡、阜平天生桥、涞源白石山、塞罕坝等一批乡村生态旅游精品片区,“金山银山,看看平山”、塞罕坝“绿色银行”、京西百渡、涉县太行红河谷等真正让“两山”理论在河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紧盯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水源涵养区的功能定位,深入推进乡村绿色化、乡村景区化,持续开展乡村旅游“百村示范、千村创建”行动,打造了被总书记誉为“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范例”的塞罕坝、“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奋斗过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等一批绿色经典。通过生态优化与环境治理,催生了泜河公园、戴河生态园、响堂生态谷、塞罕坝森林小镇、太行红河谷、易水湖风景区、小滦河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新产品,使“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变成了新景区、新景点。滹沱河生态走廊,荣获“河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三、 高标准建设一批代表性项目,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按照水利部《“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系统谋划,有序实施,筹备布展根治海河纪念馆,生动再现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在河北大地上开展的根治海河运动;探索兴建保定水利博物馆,依托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河道署,建设集保护利用、收藏展示、宣传教育、研究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性市级博物馆,并打造成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开展水情教育;有序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将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河湖水系连通、河湖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等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打造不同类型的水利风景区,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4家,省级水利风景区22家。省水利厅将编制实施《“十四五”河北省水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时期水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着力建设一批富有文化意韵的水利风景区;组织开展白洋淀、衡水湖、永年洼等湖泊文化的研究、交流、传播与展示;组织开展沕沕水、桑干河、将军渠等红色文化的研究、弘扬,让河北人民看得见山、近得了水、记得住乡愁,看河北水利丰功伟绩,望燕赵大地山长水远。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精神,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打造河北山水文化的独特标识和精神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