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1001号建议的答复

2023-05-12 16:26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刘磊磊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整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 河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设计。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公共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完善。省、市、县三级均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版)》《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各市、县均制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或服务目录,为新时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城乡。针对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和短板弱项,坚持问题导向,相继实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攻坚、公共文化服务达标提质等专项行动,目前,全省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77个、文化馆179个、博物馆208个、美术馆28个、艺术表演场馆12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29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1479个。164个县级文化馆建设分馆1447个、164个县级图书馆建设分馆1280个。基本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创建成效显著。秦皇岛、廊坊、沧州、唐山四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定州、正定等20个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区,总共覆盖65个县(市区),占全省总数40%。示范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达到二级馆(站)及以上标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普遍达到“五个一”标准。省级财政投入4000万元支持20个县(市区)创建示范区,总共撬动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超过30亿元,示范创建地区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翻一番,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全省平均水平3倍以上。示范创建有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大幅增加、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引领带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较为丰富。每年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彩色周末”“青少年阅知行”等文化惠民活动2万场以上、惠及群众千万人次以上。持续举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评剧艺术节、中国剪纸艺术节、河北省戏剧节、燕赵少年读书等品牌文化活动。“十三五”以来,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脱贫攻坚、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主题,累计创作排演优秀文艺作品2万余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156项,创排舞台艺术作品183部,话剧《塞罕长歌》、歌曲《天下乡亲》等16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河北梆子《李保国》、话剧《塞罕长歌》获“文华大奖”,评剧小戏《月缺月圆》、丝弦小戏《村官三把手》、群舞《人民英雄纪念碑》荣获全国“群星奖”,河北主持出品或联合出品的14部电视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精品创作“河北现象”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2021年以来,每年整合财政及社会资金上亿元,动员4000余家文化和旅游企业、单位参与,推出惠民产品与服务上百种,面向全省城乡居民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卡(券)300余万张,上千万群众得到实惠,在较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有效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文化和旅游繁荣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整合中央和省内资金近亿元,推动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200余个,全省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能力建设初见成效。省、市两级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全部施行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制定实施《关于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及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管理和运营,涌现出廊坊市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成功案例。

当前,河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国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设施建设水平不平衡、基层队伍服务能力不强、科技支撑不够有力等困难和问题。

党的二十大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等作出重要部署,为推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 加快构建河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场景

新时代,按照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标准化均等化品质化发展方向,加快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到2027年,基本完善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覆盖、普遍达标、布局均衡、功能健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点缀城乡,在全省基本建成“15分钟文化生活圈”,人民群众能够便利享受和参与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达标提质行动。结合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燕赵宜居县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任务实施,对标公共文化设施国家建设、服务和评估定级标准,通过新建、改(扩)建等形式,推动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面达标提档升级。依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重点工程实施,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融合,推动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达到“五个一”标准。到2025年,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达标。

(二)持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创建工程。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经验做法,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推动秦皇岛、唐山、廊坊、沧州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设施提档升级,服务提质增效。未来五年,组织创建两批次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现国家和省级示范区覆盖80个以上县(市区),占全省总数50%。高标准建设一批公共文化标志建筑,打造一批地方特色文化名片,示范引领,带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广泛打造高水平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施“公共文化新空间”行动计划,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嵌入城乡群众生产生活场景,在适宜的街区、商区、社区、景区等地创新打造一批文化名家工作室、城市书房、乡村书吧、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深入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和基层群众文艺辅导基地建设。到2025年,全省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500个以上、文化馆图书馆分馆2500个以上、群众文艺辅导基地5000个以上。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

(四)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组织举办优秀文艺作品展演、文化进万家、戏曲进学校进乡村、乡村村晚、全面阅读等文化惠民活动2万场以上,培育和擦亮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在全省常态化广泛开展“乐享河北·群众文化欢乐汇”群众文化赛事活动,每年举办“大家唱”“大家跳”“大家演”“大家读”等比赛活动3000场以上、吸引1000万名群众参与,为群众提供展示自我、沟通交流和文化娱乐的大舞台,增强群众精神力量。每年组织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面向城乡居民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卡(券)200万张以上,让人民的文化获得感成色更足。

(五)推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普及推广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作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完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培育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灵活高效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发展。未来五年,全省注册文化和旅游志愿者达到30万人,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500个以上,培育形成一批全国知名品牌。

(六)加快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省市县公共文化云、智慧化文化场馆建设,打造一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构建河北特色分级分布式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大力发展适于移动互联环境的数字文化产品,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服务便捷高效。未来五年,基本建成全省一体化公共文化云体系,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建成智慧化服务功能。

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部署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推动包括石家庄市在内的全省各市县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也衷心希望您持续关注河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支持推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业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