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鹏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健全非遗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建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造燕赵文化场景保驾护航”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河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非遗资源丰富。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非遗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形成比较全面的非遗保护体系。2014年我省制定出台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此使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随着《条例》的深入实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2021年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冀办传〔2021〕51 号),为下一步非遗保护工作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此外,相关政策法规也逐步完善,如先后出台了《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河北省非遗传承和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河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二是名录制度不断完善。截至目前,省政府批准公布七批省级名录990项,其中蔚县剪纸、唐山皮影戏、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王其和太极拳等8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3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51人,其中149人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初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名录体系。三是非遗服务国家战略成效显著。近年来,围绕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脱贫攻坚等战略,提高非遗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发挥非遗功能作用,如举办了长城脚下话非遗品牌活动,建设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中心,开展了雄安新区非遗普查,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四是非遗社会影响力和可见度不断增强。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的相关活动主题鲜明、丰富多彩,成为河北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成果的重要节日。利用传统节日举办的“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展示展演活动逐渐成为宣传非遗的重要窗口和省会人民的打卡地。“河北非遗购物节”“京津冀非遗联展”等品牌活动影响广泛。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考虑创新工作模式,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更好地做好我省的非遗保护工作。
一、 进一步完善《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适应新时期新任务。该条例已实施近十年,一些内容需要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调整,一些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条例进一步修订前,我们将认真做好相关调研准备工作。2005年我省即开始实行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由省教育厅、省民宗厅等20余家厅级单位组成,重大非遗保护活动均提请各大成员单位参加。下一步要充分发挥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做好修订前期考察、走访以及起草工作。同时,积极对接省人大科教文卫委,共同调研推动相关法律和条例落实。
二、 加强落实,推动考核,促进各项工作创新。一是加强对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宣传落实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督导检查。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配合省级财政部门对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申报材料的接收、备案已明确交由驻政务大厅工作组负责。2019年第七批省级非遗名录申报材料已首先接收备案。二是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教材。2021年,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立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我省井陉拉花、吴桥杂技、武强年画等非遗项目已经编写中小学进校园教材,在当地普及推广。三是重视对媒体手段的应用,加大非遗宣传力度。近年来,非遗宣传展示、销售推广十分重视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尤其是抖音、淘宝、快手等购物平台的兴起,为非遗推广打开了一扇窗。我们积极鼓励非遗传承人加入互联网的大军,并尽可能为之创造条件,如利用非遗工坊整合专业技术资源进行培训等。在活动交流宣传方面,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更大范围提高非遗的可见度、影响力。四是注重地方性法规的完善和修订。除条例外,《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也在进一步结合实际修改完善。目前,一些地市也出台了市级非遗保护法规,逐步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