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与应用同人民群众生活结合日益紧密,抓住时代浪潮,合理利用数字技术,对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省文旅厅高度重视我省非遗保护工作,针对非遗数字化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与尝试。
一、 政策法规建设
推动印发《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十四五”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多项制度文件,为开展非遗数据库建设、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记录等各项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 非遗数据库建设
一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自2015年,我省先后有89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被列入记录工作名单。在已完成国家验收的2015年度-2019年度44位传承人记录工作中,王习三、秦梦雨等8个记录成果在国家验收中被评为优秀,优秀数量排在全国前列。二是大运河沿线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自2020年起,每年遴选5位大运河沿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实施记录保护,扩充资源库数据体量,力争形成一批示范性记录成果,目前已完成10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三是专项数据库建设。开展大运河沿线、长城沿线、雄安新区非遗专项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与河北公共文化云平台对接。四是开展河北省非遗基础数据动态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后将实现我省非遗保护工作的线上申报、审核、动态管理、数据汇总等功能。
三、 非遗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一是以河北省非遗数据库资源为基础,依托河北公共文化云平台,将我省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图文、影音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开设“项目巡礼”“传承风采”“专项工作”“非遗公开课”等专栏,努力实现非遗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二是开展了《燕赵记忆》《乐享文旅》《非遗公开课》《曲艺书场》等非遗专题片、影像资料的制作。三是开展《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图》《北京冬奥会张家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手册》的编印,地图、手册均建有手机端电子版本;对接河北旅游云、一部手机游河北服务端;利用微信、抖音、电商平台等形式,举办影像展播和非遗购物节,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推广宣传。四是积极探索非遗传播新途径。制作非遗进校园双师教学实践课十五期;非遗普及类少儿绘本1套,及线上电子读物。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采取以下措施,继续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作:
一是完善非遗保护数据库建设,制定我省非遗数据采集规范和标准。指导非遗数字化资源利用合理化、规范化;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继续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鼓励市、县对本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实施重点记录;加大对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实物资料等各类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不断完善和扩充非遗数据库体系;加强数据库利用与开发,依托河北公共文化云平台,进一步完善数据资源的对接与录入,优化版块功能和用户体验。
二是搭建互联网传播平台。顺应互联网发展和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创新丰富传播载体和渠道,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纳入“京畿福地乐享河北”宣传推广体系和”“一部手机游河北”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小程序、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宣传、推广非遗,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
三是继续开展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非遗进校园等工作。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到非遗传承教学中,通过数字化呈现、体验,增加传承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双模式教学,扩大培训人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