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庆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省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河北地处京畿重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下一步,针对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 健全制度,加大民间艺术产业支持力度
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缺乏政府的引导和规划,民间艺术产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是比较困难的。要保护民间文化艺术就要就要有完善的民间艺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都应该群策群力,在当前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和特色民间艺术产业建设的同时,要加快项目调研、政策制定,通过行政立法等形式使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得到特色认定,根据民间艺术的生存特点因地制宜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配套支持,要给艺术产业企业出台优惠的政策支持,加大产业聚集群的产业扶持力度,合理布局市场分工,要积极扶持特色种子企业,扩大示范效应,由点带面,从而为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集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二、 强化宣传,拓宽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空间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具有特色化,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而民族传统是生动地流淌在每个人体内的民族情怀和生命信息,经千百年不断的积累与创新而积淀,具有珍贵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要首先发掘并培育民间艺术市场是市场化发展第一步,要利用现有的物流和其他科技手段积极将民间工艺及民间艺术产品通过现代化的传播途径送进千家万户,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扩大和搞活市场,为民间艺术提供更多的增值空间。要发挥现代传媒手段,建立民间艺术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账号、今日头条账号等自有新媒体宣传平台,长期宣传推介河北民间艺术产业行业信息、发展情况、知名艺术家和优秀作品等。并为主要产业、优秀艺术家、非遗工坊带头人、工艺美术大师、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乡村工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作发布、及时更新网络平台名片,全面展示相关情况,为后续权威媒体、传统媒体的宣传提供线索与基础。
三、 科学发展,注重民间艺术产业理论研究
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各类文化艺术团体,演出团体和各类高校的科研院所集聚了行业的精英,他们有些是一线演出行业,有些是科研研究场所,这些地方都可以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演出团体可以直接将艺术产品和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和推广,对于那些市场反响好,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应该大力发扬,同时要注重特色产品的推广。把一些只有个别地区专属的艺术形式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以便有效开拓市场。而对于相关的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在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些部门可以承担相应的研究、调研任务,针对市场的反响和艺术产品的特点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注重产、学、研合作,引导高校和文化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从而为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 立足特色,塑造民间艺术产业示范园区
2021年8月,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关于命名2021—2023年度“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通知》,全省共命名100个“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1月,我省有9地入选“2021—2023 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分别是: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吴桥杂技)、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剪纸)、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石雕)、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太极拳)、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井陉拉花)、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磁州窑烧制技艺)、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祁州路街道(安国药市)、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姜各庄镇(乐亭大鼓)、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胜芳镇(花灯)。以上9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下一步,通过举办民间艺术节进行品牌塑造的活动方式,每一种民进艺术都与当地的自然生态化境有根深蒂固的关系,应该想办法让民间艺术形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并尽可能地扩大民间艺术的范围,实现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良好发展局面。推动民间艺术和旅游业联动发展,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
五、 以人为本,提升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
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大批高素质人才,文化与经济交叉结合的民间艺术产业更是如此。我们将会同省教育厅引导支持学校与民间艺术行业产业届深入合作,支持行业深度参与高等学校民间艺术产业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立联合培养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联合行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为我省民间艺术产业提供急需的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