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月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开展大运河沿线文化活动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议程,倪岳峰书记、王正谱省长多次听取汇报、赴大运河沿线地区实地调研,对推进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六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我省组建了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联席小组,在省发改委的牵头推动下,省直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沿线5市1区扎实履行主体责任,协同联动推进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 传承历史文化,讲好运河故事
一是文艺创作和非遗展示。在打磨提升第十二届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拉纤的汉子》的基础上,策划构思以世界文化遗产“华家口夯土险工”为素材的河北梆子现代戏《华家口》。指导沧州杂技团、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创排杂技节目《龙跃神州·中幡》并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杂技节目奖。举办“融合·共享”2022河北省大运河美术精品展。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策划编纂出版了《大运河 河北民间故事》,生动纪录展现了河北大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编辑《运河文化》、《香河运河文化》系列丛书,涉及文物、非遗、村镇源流、民宿、民间艺术、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依托大运河衡水段整理、印发30余万字《衡水大运河》一书。出版《故城运河文化掬萃》《故城方志文史》《历代文贤吟咏运河故城诗钞》等系列文化书籍。创作推出了纪录片《大河之北•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中国杂技•吴桥》,杂技剧《大运河记忆》等一批重点作品。结合文物和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对运河沿线非遗文物建档立卡,实现挂牌、立碑明示。二是做好运河文化“六进”活动。开展进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农村、网络的大运河文化宣传“六进”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举办大运河专题讲座7场,开展大运河文化“六进”活动14场。在中小学组织以大运河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深切感受运河文化内涵和衍生的红色革命精神。三是做好运河文化交流合作。我省廊坊市、沧州市相关代表出席2022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活动,了解国内外运河城市在遗产保护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分享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案例,探讨实现运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与扬州、杭州等运河沿线城市建立合作机制并加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理事会,被推选为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单位。
二、 举办文化活动,丰富运河底蕴
一是举办文体活动。廊坊市会同通州区、武清区联合主办了“2022京津冀(通武廊)文化旅游交流季”活动,共同解码运河文化基因,加强运河沿线省市沟通交流。同时,以“交流季”为契机,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交流活动,比如运河文化节、“寻|遗北运河”主题活动(包含“诗话大运河”系列活动、“古运通州行,相约北三县”。举办“大美运河曲的沧州”大运河文化月曲艺专场演出4场。同35个运河沿线城市共同举办“阅读大运河”接力活动。举办“弘扬大运河文化传承大运河精神”演讲比赛、“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时代-生活-运河”美术展、大运河摄影展等;二是举办文化论坛,积极参与运河沿线组织的研讨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北方最美运河”2021 河北省大运河学术论坛。举办全省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现场会。参加扬州2022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与省文史馆联合组织举办全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讨会。三是打造民俗活动。2023年2月2日,在百狮园成功举办“文化进万家非遗过大年”2023年沧州市优秀民间文艺展演活动。举办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全国楹联大赛,共征集楹联作品2521幅;组织浅瓷造意沧州瓷艺展、陶瓷器物融合展等大运河主题展会20余场。
三、 加强文化传播,提升运河印象
加强媒体宣传和网络宣传。依托北京西站、河北航空、《河北旅游》杂志等播放郑口挑水坝、华家口夯土险工、刘老人百年梨园景区等大运河沿线景区、景点文旅宣传片。在央视《朝闻天下》、网易、今日头条等开展沧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宣传营销。组织开展2022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河北海外推广周,举办“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河北段)精品图片展”,宣传展示大运河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非遗文化。组织沧州、衡水、邢台、雄安新区等地文旅部门参加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展示我省大运河沿线文旅资源和产品。以“非遗购物节”为载体,通过“非遗云展厅”“非遗云展演”“非遗云课堂”“非遗云展销”“云享非遗美食”等线上平台,推介运河沿线非遗项目。依托抖音号、微视号、头条号、百家号等新媒体,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示大运河河北段文化和旅游资源。
下一步,我厅将继续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发挥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发挥我厅职能作用,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持续实施数字化记录工程,指导吴桥县申报国家级杂技文化(吴桥)生态保护实验区。继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指导大运河沿线地区打造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休闲街区等国家重点文化旅游品牌产品,培育高水平旅游目的地。继续加强文艺创作,结合河北地名文化探源工程,系统梳理大运河有关历史文化脉络。持续打造提升一批大运河主题文艺作品。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办好第十九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通过宣传推介活动和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大运河文化旅游魅力,不断扩大大运河文旅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