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79号提案的答复

2023-05-12 15:24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民盟河北省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进我省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河北地处京畿重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下一步,针对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 完善制度,为民间艺术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缺乏政府的引导和规划,民间艺术产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是比较困难的。要保护民间文化艺术就要就要有完善的民间艺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都应该群策群力,在当前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和特色民间艺术产业建设的同时,要加快项目调研、政策制定,通过行政立法等形式使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得到特色认定,根据民间艺术的生存特点因地制宜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配套支持,要给艺术产业企业出台优惠的政策支持,加大产业聚集群的产业扶持力度,合理布局市场分工,要积极扶持特色种子企业,扩大示范效应,由点带面,从而为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集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二、 系统梳理,深挖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史料

河北省民间艺术资源丰厚,产业基础广阔,发展空间广阔,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遗存,各地蕴含着璀璨非遗瑰宝。以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仅廊坊市就传承着景泰蓝、红木家具制作、核雕等30多个种类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廊坊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2项,省级114项,市级315项,国家级项目总数居全省第二。廊坊市具有民间艺术领军人物10人,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家)100余人,民间工艺美术骨干200余人。再以曲阳石雕为例,曲阳全县注册各类雕刻雕塑企业2000余家,年产值达80亿元,产业链带动就业达十万余人,其中直接从事雕刻雕塑工匠近万余人,每年收入平均在5万元左右。 

各级政府要牵头梳理归纳各个门类的艺术资料,撰写“河北民间艺术发展史”。对规模较大的民间艺术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对域内民间艺术的发展渊源进行挖掘,形成民间艺术史料固化下来,为产业发展打好资源基础。组织当地文物保护工作者、学者、非遗保护工作者、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系统梳理、记录、采集、归纳各类民间文化艺术第一手资源,并形成民间艺术史料,把地方文化、地方特色记录好、保护好、利用好。

三、 加强宣传,为民间艺术产业建设鼓与呼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具备了特色化,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而民族传统是生动地流淌在每个人体内的民族情怀和生命信息,经千百年不断的积累与创新而积淀,具有珍贵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因此,要发挥现代传媒手段,建立自有宣传平台。建立民间艺术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账号、今日头条账号等自有新媒体宣传平台,并为主要产业、优秀艺术家、非遗工坊带头人、工艺美术大师、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乡村工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作发布、及时更新百度百科名片。以国家战略的眼光,谋划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前景。各级党政机关、财政、人社、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以新视角,发散式理念,高站位、多点位开宣传推介、支持扶持。如:组织开展培训、宣传、展示、展销及交流互鉴,利用各种平台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产学研合作,依托非遗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等,培育特色鲜明、体现地方人文的研学旅游项目。对传承基础好,创新能力强,产业化前景阔的门类,要用政府财政“帮”一把、可行性政策“扶”一把、赓续情怀“暖”一把。

四、 借势发力,推进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深入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在省级层面出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政策,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及“五个100”赋能示范工程,举办了全省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培育了一批具有乡土文化特点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联合抖音集团,免费培训10000名“乡创好物”推荐官;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建设非遗工坊572家,设立了8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0个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带动的脱贫人口数达到43637人,年线上线下传统手工技能培训约14.7万人次,建立了超过600家网络店铺,不断增强非遗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非遗已成为带动河北省农民增收、拓展农村就业渠道的增长点。创建了55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4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取得积极成效。

其中,非遗工坊已经成为各地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今年2月刚刚公布的66个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之中,河北省5个案例入选,上榜总数全国第一。其中仅保定市曲阳县,就有陈氏定窑非遗工坊的“定瓷烧制:让传统技艺成为致富手艺”案例、河北鑫特园林建筑雕塑非遗工坊的“曲阳石雕:雕刻就业创业的幸福画卷”两个案例入选。随着以家庭作坊为主的“非遗工坊”的发展壮大,非遗产业将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好帮手”,为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一个非遗工坊往往能带动一个村子的产业。通过培育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非遗工坊增强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群众的腰包鼓了,传承的路子宽了,产业化发展的动力自然就足了。

五、 一乡一品,规范特色民间艺术产业布局

2021年8月,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关于命名2021—2023年度“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通知》,全省共命名100个“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1月,我省有9地入选“2021—2023 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分别是: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吴桥杂技)、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剪纸)、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石雕)、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太极拳)、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井陉拉花)、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磁州窑烧制技艺)、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祁州路街道(安国药市)、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姜各庄镇(乐亭大鼓)、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胜芳镇(花灯)。以上9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代表性民间文化资源或艺术形式既有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又有摄影、合唱、农民画等当代兴起的文化艺术形式。各级政府部门要依托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品牌效应,发挥产业带动作用,深挖地域文化内涵,借鉴当地非遗元素,着力打造民间艺术特色小镇。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将民间文化艺术特色小镇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长效机制,让民间艺术小镇具有文化底色、艺术亮色和发展特色。围绕民间文化产业的一源多用开发,形成动漫电影、创意设计、非遗展示、研学体验、观光旅游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突出文化要素,业态创新融合。

六、 以人为本,提升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

近几年来,虽然整个非遗行业发展比较迅速,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正如建议中提出的:“低端复制普遍,研发能力较低,未形成产业链条和品牌效应”“出师慢、学艺苦,待遇不稳定,行业吸引力弱,传承后继乏人”等。还以传统手工艺为例,基本上是以家族式传承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容易造成非遗产品的严重同质化,“精致的不大众,大众的不精致”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且非遗作品的销售市场和销售方式过于单一。

民间艺术形式对于农村土壤环境依赖力很强,一旦脱离了这样的生存土壤,这些产品可能就失去了应有的特色和味道。在新时期下,要想实现民间艺术产品产业化,满足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城市消费者的现代需求是要进行相应的创新的。如何通过创新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民间艺术产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鉴于此,除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民间文化相关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之外,还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民间文化产业的融合。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再学习,加强其对民间文化和审美的认知能力,设置职业教育院校的民间文化产业的专业课程,为产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传承人,提升传承人创新型人才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