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通过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建文明村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等措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一、 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紧紧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全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完备。省、市、县三级均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出台《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达标提质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公共文化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省、市、县均制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或服务目录,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政策保障。二是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日益完善。目前全省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80个、文化馆18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27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2082个,164个县级文化馆建设分馆1447个、164个县级图书馆建设分馆1280个,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对照国家评估定级标准,全省公共图书馆达到上等级馆比例为91%,文化馆上等级馆比例为94.4%。成功创建4批国家、2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全省65个县(市、区)纳入其中,占总数40%,带动全省建设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三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连续五年将文化惠民工作列入省委省政府20项民生工程,每年全省开展文化惠民“七进”演出2万场以上、惠及群众千万人次以上。2021年,面向城乡居民发放文化惠民卡32万余张、文化惠民券339万余张,1000多万群众获得实惠。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脱贫攻坚、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主题, 累计创作排演群众文艺作品2万余件,组织举办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5万余场,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统筹中央补助资金近6000万元,支持建设省市县公共文化云、数字文化场馆、数字文化资源等项目近200个;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大力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创新文化服务供给,坚持闭馆不闭网、关门不打烊,利用文化云、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社交平台推出云上展览、云端课堂、网络展演、码上阅读、在线体验等线上文化活动,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创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打造独具河北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和活动。一是打造品牌活动,成功举办2021年“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岁月征程”——庆祝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歌曲创作传唱活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创新推出“太行抗战红色之旅”等5条红色主题文化线路。二是深入推进传统文化普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体系。研究制定《河北省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实施方案》,谋划21个重点项目和48项具体工作,明确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是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结合戏曲振兴工程,组织开展送戏曲下乡活动1500多场,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结合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创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乡村工作,专门拨付200万元,在河北新闻网设立“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乡村云展示”专栏。四是积极推进文化扶贫,印发《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方案》,在全省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7家,推动“非遗+扶贫”扎实开展。五研究梳理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投入资金1350万元,支持井陉县等10个镇村实施抢救性资源保护工程,推动传统建筑集中连片保护。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划定确认工作,统筹推进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和挂牌保护,划定历史文化街区36片,公布历史建筑860座。做好民俗文化整理开发工作,完成《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河北卷)》谚语、小戏、民间故事3个卷本编纂工作,推出《中国民间故事通览》《中国民间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等民俗文化丛书。推动乡村农业文化遗产发展,开展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推荐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
(三)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精心组织菜单式、订单式惠民文化项目。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准备菜单式项目、开展订单式服务,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文艺志愿小分队广泛开展人员聚集少、活动效果好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如送春联、送福字、送剪纸、送年画等等,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一是推出一批适合在基层展演展播的优秀文艺作品。歌伴舞《起航新时代》《伟大祖国 伟大梦想》、歌曲《春满龙泉关》《脱贫宣言》《欢天喜地奔小康》、小戏《访贫路上》《老戏台》、深泽坠子《春耕》、小品《情暖寒冬》《为了谁》、大鼓《健康扶贫政策好》《雄安新貌》《村官李小全》、舞蹈《天路》《山笑水笑人欢笑》等新创作的优秀文艺作品先后在各类文化活动中演出,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组织开展“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美术创作征集展示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中宣部统一部署,通过网络及新媒体平台,在全省组织举办“新生活 新风尚 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年画展线上主题展览,累计浏览量突破220万,并组织省内有关县(区)结合地方文化惠民活动,对优秀年画作品进行展览展示,将部分作品赠送给基层群众,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三是集中打造品牌活动,彰显河北文化丰厚底蕴。组织开展河北省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乡村云展示、河北省现实题材优秀剧目网络展演、“福牛闹新春”全省群众文艺优秀作品云展演、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优秀节目展播、“云上寻年味 非遗解乡愁”河北非遗直播家乡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大观园”系列展示活动——“多彩非遗 激情冬奥”河北省非遗作品主题展等品牌文化惠民活动,共举办各类线上展演800余场、线上培训100余场、网络展览200余场,在线观看和浏览量超过3000万人次,在全社会产生热烈反响。四是广泛开展地方特色活动,展现民间民俗文化魅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春节期间文化活动,其中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省级重点活动174项、市级重点活动390项。各地组织开展“金牛贺岁唱新春”昌黎民歌、昌黎吹歌节目展示,“艺苑春满园 妙手谱华章”衡水年画、内画、剪纸艺术展,“保定非遗之魅”系列展等文化活动,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参与举办《我的“村晚”我的年》村晚直播活动,演出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节目,相关实况在央视和国家公共文化云播出,充分展示了我省春节民间民俗文化魅力。
(四)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和全国、全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推动我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提质扩面、提档升级。全省目前已有156个县(市、区)、1861个乡镇(街道)、25089个村(社区)建成中心、所、站,占比分别为93.4%、83.5%、48.5%。一是精心安排部署、扎实组织推动。以省委办公厅名义印发《贯彻落实〈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提出工作要求,加强安排部署和指导推动。会同省教育厅、团省委印发《关于组织高校与驻在地结对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通知》,组织全省89所高校与驻在地结对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在各地文明实践所、站明确近1.4万名文明实践联络员,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所站的上下沟通联系。落实好中央资金3241万元和省级财政拨款1150万元的分配使用工作,支持各地实践中心建设。二是大力培育典型、做好宣传引领。总结推广可复制、可操作的经验做法,临漳县实践中心主任、清河县谢炉镇所长等6篇署名文章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怎么干”》系列丛书;临漳县、卢龙县、清河县的案例入选中央文明办编写的《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方法100例》。分批次组织编写《河北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优秀案例选编》,宣传推广各地经验23例。积极协调争取中央媒体宣传我省建设经验,中国文明网组织“文明在这里”主题采访报道了我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文明之花绽放新时代》《河北: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走深走实》等17篇报道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宣传推广。三是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搭建为民办事平台。推动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作用,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广泛收集农民群众“微心愿”,及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组建4.9万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文化、卫生健康等文明实践活动12万场,受益群众1106万人次。邢台市运用基层文明实践联络员打造8600多个百姓议事厅的做法,中央文明办简报进行了推介,中央媒体开展了集中报道,专题宣传片在省委常委会上进行了展示,获得了充分肯定。河北日报刊发《文明实践“走下去” 党史学习教育“实起来”》受到省委领导肯定。《光明日报》客户端刊发《河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模式为群众办实事》,对我省情况进行宣传报道。
(五)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修订完善印发《河北省文明村镇测评细则(2021年版)》,明确测评标准、内容和方法,有力指导推动各地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截至年底,全省县级文明乡镇1491个、文明村28021个,占比分别为78%、59.1%。结合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推动各级文明村镇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河北发挥精神文明作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被中宣部《每日要情》单篇采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通过严格规范婚丧嫁娶办事标准流程,使农户户均节约1.2万元左右,降低50%费用,遏制铺张浪费,减轻农民“人情负担”。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实现100%全覆盖。深入宣传移风易俗“千村百镇”典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河间市村规民约“约”出文明、推进婚俗改革进行了宣传报道,产生广泛影响。指导河北广播电视台《文明乡风满燕赵》栏目播出30期报道,河北农民报刊发40期专刊,集中宣传我省文明村镇创建和文明乡风建设工作。安排省心连心艺术团继续赴已脱贫地区村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00场,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了力量。
(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近年来,省委宣传部根据农业农村工作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工作同步推进。2021年6月11日,教育部、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河北站)暨河北省第25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走进革命老区赞皇县。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政出席并讲话。省直成员单位紧密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发挥职能优势,面对面服务基层群众,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向赞皇县帮扶包括农村文化发展内容在内的资金、物资、项目等总值约6.3亿元,服务基层群众2.5万人次。2022年1月13日,河北省第26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蔚县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政出席启动仪式。此次活动中,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54个省直部门紧密结合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通过送科学理论、送精神文明、送农业科技、送科普文化、送医疗卫生、送帮扶项目等多种方式,面对面服务基层群众,帮扶蔚县包括农村文化发展内容在内的项目、资金、物资总值约13.62亿元。
二、 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达标提质行动,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增效,提升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效能,面向城乡群众广泛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卡(券),创新举办“燕赵少年读书”“彩色周末”“优秀群众文艺展演”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河北公共文化云,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数字化建设,精心打造公共数字文化生活空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能力,开展相关执法检查,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切实履行公共文化建设法律责任;推动出台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公共图书馆条例》,推进依法治文。
(二)抓好文化惠民活动。一是结合迎庆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题,继续创新实施“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进校园等品牌文化惠民活动,继续把更多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送入乡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继续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创作推出交响组歌《岁月征程》、民族歌剧《雁翎队》、电视剧《时间的果实》、纪录片《大河之北·世界文化遗产》等重点作品,以文艺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三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内涵,重点开展河北长城沿线非遗专项普查、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建设、经典河北故事创作传播工程等工作,不断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文艺力量。四是结合我省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文艺院团和文艺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三)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贯彻落实中办印发的《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印发的贯彻中办意见的《若干措施》,实现到2022年底全省各县(市、区)均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辖乡镇(街道)均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行政村(社区)均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目标。指导推动各地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首要任务、以做实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方向、以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为基本职责、以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为组织方式、以综合利用阵地资源为基础支撑、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工作导向,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质扩面、提档升级。修订完善我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评价体系》,对市、县两级组织评估评价工作。征集一批工作案例,选树一批工作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定期深入试点一线调研指导,适时召开观摩交流活动。
(四)巩固提升文明村镇创建成果。推动各地按照《河北省文明村镇测评细则(2021年版)》,对标对表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推动县级文明村镇加速提质、稳步扩面。持之以恒开展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将乡村文化墙建设纳入省级文明村镇创建内容,在乡风文明一条街绘制乡村文化墙具体生动地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加深理解、日用而不觉。组织省级媒体开展宣传报道,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五)继续开展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一是抓好日常下乡服务,针对农村最缺乏的农村人居环境美化提升、农业科技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教育医疗养老服务、道路交通饮水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帮扶,大力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丰富活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加富足、更加幸福。二是谋划省直集中服务活动。党的二十大闭幕以后,积极谋划举办省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送理论下乡、送政策下乡,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全面深入地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任务新部署。通过面对面宣讲、心贴心交流,让中央和省委精神在基层落地扎根,在农村开花结果,切实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要求上来。三是不断完善“三下乡”工作长效机制。坚持集中服务与经常性工作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三下乡”活动的覆盖面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