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洪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地学文化与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直以来,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地学旅游发展,推动地质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在景区、度假区等旅游品牌打造过程中主动对接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地质资源,成功将白石山、嶂石岩、兴隆溶洞、崆山白云洞等优质地质资源打造成了高等级旅游景区。为了科学、系统推进地学旅游发展,2020年12月份,我厅与省地矿局签署了《“旅游+地质”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旅游资源普查等领域开展合作方面达成了共识,为今后做大做强地学旅游打好了基础。
针对您的意见建议,我厅下一步将结合工作职能联合省地矿局等相关部门,共同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谋划部署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
一是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动员各地和各方力量参与普查,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普查工作有序开展。二是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规程》科学合理设置旅游资源分类,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手段,建设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三是加强对旅游资源普查数据的梳理分析,科学认识和审视旅游资源禀赋和优势,发挥好普查成果在强化资源保护、促进科学规划、推进产品建设、精准定位市场、提升品牌形象、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 建立健全地学旅游人才队伍培养体系
一是建设地学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地学旅游人才梯队架构,完善人才成长机制,通过旅游景区创建、旅游项目评审等工作,为省地矿局所属地质勘探单位、河北地质大学等相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搭建参加旅游工作的平台,全面提升地学人才的旅游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二是推动旅游与地学多领域合作,积极推进省文旅厅和省地矿局的博物馆(院)、职业学校等所属单位和专家团队开展学术交流,共同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联合培养人才,实现专业技术水平共同提升。三是建立线上“云课堂”与线下培训班相结合的地学旅游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专业讲解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为行业发展积蓄人力动能。
三、 提升地学旅游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强与省地矿局的合作和联系,充分发挥地矿局作为地质专业技术部门,掌握全省各类地质体的分布及特征信息,明析各类地质遗迹、地质地貌景观成因,对评价各类地质旅游资源的科学价值、景观价值等具备从专业角度审视和挖掘资源潜力的独特优势。将旅游地学研究、旅游科技创新、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和科学普及等工作为重点,改进景区线上、线下导览内容,编制地学科普读物等,综合提升景区旅游资源科学内涵和品质。
四、 着力构建地学旅游产品品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我省燕山-太行山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工程,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促进山地旅游观光与山地运动、避暑避霾共同发展。提升山地旅游区的开发水平与效益,创建一批国家5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世界地质公园等高等级旅游产品品牌。增强山地旅游辐射带动力,由景区封闭式发展向景村一体化发展转变,形成“游在景区、食住乡村”的互动发展新格局,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山地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