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63号提案的答复

2022-06-22 16:02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农工党河北省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深入挖掘保护传承民俗文化资源、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民俗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保护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资源对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其一,近年来成功举办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长城脚下话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传统工艺精品展览、传统艺术、戏剧、舞蹈展演、传统工艺品展示展销、专家座谈会、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广受群众欢迎。“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从国内延伸到国际。观众不仅看到国内18个“一带一路”相关省(市、区)及京津冀三地的非遗展览展示,在国际展位,还欣赏到来自俄罗斯的非遗传统舞蹈“勺子舞”表演以及委内瑞拉、斯洛伐克等5国的民族服饰、金属器皿、陶瓷制品等作品,展现出别样的异域风情,推动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和文明交流互鉴。其二,我省编绘《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图》《北京冬奥会张家口非遗旅游手册》刊物和线上查询版本,挖掘重点景区、景点周边非遗资源情况,策划精品非遗旅游线路。其三,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优势,丰富传播手段。这些活动举措大力推动了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非遗与旅游相关工作力度:

一、 完善非遗旅游发展规划, 做好顶层设计

非遗与旅游业融合,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要遵守尊重文化、保障收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等基本原则。要充分发挥自然生态景观、非遗资源丰富的优势,完善非遗旅游发展规划,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带设计,规划开发精品非遗旅游线路,打造文旅品牌,真正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相统一。

二、 开展非遗资源调查,深入挖掘非遗内涵

在推动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适度开发的原则。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开发利用非遗资源,要坚持调查研究和深入挖掘相结合。通过对非遗开展资源普查、项目申报等系统保护工作,深入挖掘非遗内涵,进一步凸显非遗的地域性、独特性,增强非遗旅游的吸引力。我们将从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开展专项调查,完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非遗资源数据统计。统筹推进重点区域的非遗资源挖掘整理与阐释,培育非遗旅游线路,鼓励历史古镇、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三、 以国家战略为契机和平台,提高社会影响力

以重大国家战略为契机和平台推动文旅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2022年冬奥会举办、“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国家文化公园”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为我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带来的新机遇。继续依托 “一带一路” ·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弘扬中华文化,拓展国际影响力。打造非遗传播品牌,借助旅游景点,积极推动非遗融入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环节。

四、 提高文创产品文化内涵,助力文旅消费

当“文创”成为时尚焦点,当“文化”成为旅游热词,文创和文旅被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消费升级和互联网科技推向了最前台。但从国内文创产业现状来看,当前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设计总体上还处于跟随阶段,缺少引领时尚的创意产品,缺少满足文化需求的个性化产品,缺少文旅与科技融合的高端产品。文旅融合,应是在文化创意为核心和引领下,文化与时代潮流的结合。我们的非遗资源宝库里潜藏着无尽文化内涵,亟待我们去探索,深化产品和非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提高企业、品牌、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出具有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和产品,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带动市场消费。

五、 培育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文化旅游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而实现非遗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转化,则与开发模式相关。对于不同类别的非遗而言,其与旅游开发的结合形式不尽相同,相关实践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因此,应建构文化旅游视域下的非遗传承发展机制,充分认识到非遗传承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因地制宜灵活发展非遗旅游。妥善处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全省“非遗进景区”活动。举办“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实践案例评选。征集各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运营模式和实践经验,评选推介优秀实践案例。

六、 全面推进非遗数字化科技手段,构建非遗传承新模式

随着人们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非遗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数字化。基于5G、VR、AR等数字科技手段,整合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连接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实现本地空间与异地空间的融合,实现一景多看、旧景新看、古景今看,进行数字旅游景区建设,因为只有在数字化后,非遗相关内容才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实现网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