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京津冀演艺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文旅融合是时代所趋,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总体思路下,积极探索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一是京津冀演艺类非遗在文旅融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与资源优势。无论是河北还是北京、天津,表演类非遗如传统戏剧、曲艺、舞蹈、音乐,以及传统体育、游艺和竞技类都具有数量多、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很多在全国影响巨大。比如北京的京剧,天津的皇会,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二是已探索协同发展的平台。如京津冀非遗联展,采用一年一届,轮流坐庄的模式,已举办七届,形成了广受欢迎、影响较大的非遗活动品牌。三地表演类非遗一起登台,增加交流和可见度,积累了经验,促进了发展。2015年以来,河北沧州市河间市每年举办一次“西河书会”,邀请三地艺术家同台惠民演出,不仅为京津冀的西河大鼓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也成为京津冀三地曲艺名家交流切磋、共同提高的重要舞台。
下一步,我们将会充分利用我省优秀非遗资源优势,结合您提出的京津冀演艺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有效途径,深入推进相关工作。
一、 加强传承保护
一是加强演艺类非遗项目数字化记录工作,采用文字、影像等多种方式对相关项目及传承人进行数据采集,完善数据库资源。二是在京津冀非遗联展、长城脚下话非遗、省群艺馆曲艺书场等交流展演活动中,鼓励相关项目和传承人积极参加,提升项目的传承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 大力推进非遗基地建设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研学体验基地,承担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演示、教育、研讨、交流、培训等活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非遗基地的功能建设,常年开设非遗研学体验课程,与学校基础教育有机融合,为学生们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对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给予支持帮助,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三、 积极推进非遗和旅游的融合
深挖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大非遗与当地旅游业的融合力度,打造优质、富含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遗表演内容融入景区,提升文化品牌竞争力,让游客领略山水美景的同时,体验当地丰富人文内涵;鼓励非遗研学体验游纳入传统旅游线路、产品中,丰富非遗旅游业态。
四、 提高文创产品文化内涵,助力文旅消费
当“文创”成为时尚焦点,当“文化”成为旅游热词,文创和文旅被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消费升级和互联网科技推向了最前台。但从国内文创产业现状来看,当前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设计总体上还处于跟随阶段,缺少引领时尚的创意产品,缺少满足文化需求的个性化产品,缺少文旅与科技融合的高端产品。文旅融合,应是在文化创意为核心和引领下,文化与时代潮流的结合。我们的非遗资源宝库里潜藏着无尽文化内涵,亟待我们去探索,深化产品和非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提高企业、品牌、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出具有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和产品,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带动市场消费。
五、 培育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文化旅游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而实现非遗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转化,则与开发模式相关。对于不同类别的非遗而言,其与旅游开发的结合形式不尽相同,相关实践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因此,应建构文化旅游视域下的非遗传承发展机制,充分认识到非遗传承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因地制宜灵活发展非遗旅游。妥善处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全省“非遗进景区”活动。举办“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实践案例评选。征集各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运营模式和实践经验,评选推介优秀实践案例。
六、 全面推进非遗数字化科技手段,构建非遗传承新模式
随着人们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非遗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数字化。基于5G、VR、AR等数字科技手段,整合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连接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实现本地空间与异地空间的融合,实现一景多看、旧景新看、古景今看,进行数字旅游景区建设,因为只有在数字化后,非遗相关内容才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实现网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