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林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打造优质乡村旅游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省文旅厅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推动乡村旅游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有效助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截止2021年,全省共有2100多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91个,乡村旅游总收入323.5亿元,接待人数达1.15亿人次。全省共谋划建设特色小镇230个,总投资10810亿元。相关工作有: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撑。为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制定了制定了《关于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了《河北省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关于发展旅游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2021年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方案》《河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管理办法》《关于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河北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指导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引领全省乡村旅游优质化发展。
二是培育示范标杆,引领乡村旅游优质化发展。全省以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为抓手,三年累计创建45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9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有效引领全省乡村旅游品质化、品牌化发展,其中张家口市德胜村入选2021世界旅游联盟乡村振兴案例。在全省遴选18位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文化和旅游活动带头人,推荐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三是坚持产业主导,建设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当地特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结合乡村生态优势,依托历史遗迹、乡村文化、民风民俗、民间传说等人文资源,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旅游和康养特色小镇。形成了一批连城带乡的卫星镇、产业聚集的专业镇、人气兴旺的品牌镇、宜居宜业的新兴镇。截至目前,全省共谋划建设特色小镇230个,总投资10810亿元,建成后预计常住人口464.1万人,营业收入7808.6亿元。
三是策划推广线路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消费升温。举办“大美燕赵•冀忆乡情”河北乡村旅游线上推广发布活动,策划乡村旅游精品主题线路,发布了5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落,推出“河北乡村游”小程序,与“乐游冀”一部手机游实现对接。围绕农时季节和重点节假日,以“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为主题,推介一批精品景点线路。举办“第四届京津冀(廊坊)自驾游与房车露营大会”,河北“非遗购物节”暨第九届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与美团联合在线推出“冀乡有礼”系列优惠措施,与农业银行联合开展线上兴农商城优惠补贴活动,持续激发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活力。
四是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推进乡村公益帮扶行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争取中央资金11715万元、省级补助资金1952.5万元,支持“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争取2067万元中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指导全省农村地区开展广场舞展演、群众大合唱、乡村“村晚”、主题阅读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近万场,1000余万人次参与活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面向广大农村群众发放文化惠民券339万余张,动员近4000家文旅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有效拉动乡村文化和旅游消费。
五是发挥非遗带动作用,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在赞皇县、丰宁县、曲阳县等10个区域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探索非遗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全省建立527家非遗工坊,带动脱贫监测户数8392户,共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技能培训6151次,培训100536人次。开展曲阳石雕研修班、传统棉纺织技艺研培班、传统戏剧研修研习培训班,培训乡村振兴带头人146人。
六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连续三年开展河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专题培训,包括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线上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线上培训、乡村旅游“送教上门”系列培训等活动,对文旅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干部、村干部、农家乐与民宿经营户、特色技艺传承人等进行专题培训,2021年培训人数达5000余人。
建议中提到的“统一规划、资金合理使用”“高质量、绿色可持续性发展”“发展特色小镇,强化品牌建设”“注重人才的培养”等对策思路,为我省乡村旅游和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对带动区域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省文旅厅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乡村旅游顶层设计。以燕山-太行山地区、坝上地区、环京津地区、大运河沿线为重点,推进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县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县域乡村旅游科学发展。引导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景区等乡村旅游主体编制旅游规划。建立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及统计信息系统,对乡村旅游数据统计、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民宿等相关信息资料实施动态化科学管理,推动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及时推选乡村旅游经典案例, 加强示范引领,促进先进经验推广。
二是优化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精准对接京津市场需求,加快张承坝上地区、大运河沿线地区生态旅游提质,推动太行山-燕山景村联动发展,支持环京津地区开发高品质田园体验、山地运动、文化休闲、乡村养老、第二居所等乡村旅游产品业态。推动旅游集聚化发展,打造塞罕坝森林草原旅游区、太行红河谷旅游区等特色旅游片区,推出一批景村联动型乡村旅游目的地。指导支持资源禀赋好、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健全的乡村申报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指引,指导有发展条件的乡村利用闲置民居改造民宿客栈和小型度假村,带动餐饮购物、户外运动、文化创意产品和养生养老产品的开发。
三是培育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指导乡村旅游重点村规划建设精品民宿、娱乐体验、教育研学、体育运动等新业态项目,提升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推动乡村旅游向观光、休闲、康养、度假等复合型业态模式转变。2022年再评选出3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并择优向文化和旅游部推荐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对入选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的,在旅游规划、专项资金、人才培训、宣传推广、项目对接等方面予以支持,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标杆,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四是实施乡村民宿提升计划。实施精品民宿培育工程,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建立全省乡村民宿和品牌农家乐信息库,优选100家基础好、潜力大、积极性高的经营户,联合金融机构、规划机构、培训机构,在专项贷款、民宿设计、服务培训方面实施帮扶计划,年底选拔精品民宿优秀案例,举办精品民宿优秀案例评选发布活动,推动农家乐向精品民宿提档升级,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新支撑。
五是引导特色小镇规范发展。按照国家《导则》提出的量化指标和底线要求,修订完善我省特色小镇管理细则,细化、量化、优化特色小镇建设相关规范和政策措施。同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定位、概念内涵、功能作用,指导市县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合理谋划设计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组织特色小镇建设运营主体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建设方案,明确特色产业、四至范围、功能分区、投资运营主体、重点项目、建设方式、投融资模式、盈利模式等事项,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地块用途、容积率等管控要求,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六是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围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依托主流媒体、新媒体和国内主要OTA平台宣传推介乡村旅游资源产品、线路。举办“乡村好时节”“小镇故事多”等主题化乡村旅游乐享季系列推广活动,指导各市县推出应季乡村旅游产品和“乐享季”系列活动。完善河北乡村游小程序与“乐游冀”一部手机游平台对接,实现乡村旅游产品展示、推广、预定、一体化服务。指导乡村旅游重点村加强文旅产业项目谋划,在省旅发大会、“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平台宣传推介乡村文旅项目。
七是构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落实“人才兴旅、人才强旅”战略,建立有效机制,引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企业家、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艺术院校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带动文化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进一步创新培训工作思路,完善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机制,构建“线上与线下、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开展“省市县村”四级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系列专题培训,着力提升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策划、管理、经营能力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构建适应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