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1014号建议的答复

2022-06-22 09:20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张青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邯郸市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邯郸市全域旅游发展的关注,对于您提出的建议,我厅高度重视,会同邯郸市政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专门进行了认真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邯郸市全域旅游工作今后的努力方向。

近年来,邯郸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强市这一目标,编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邯郸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等文件,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上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全力支持文化旅游业发展,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拨付2亿元。省、市旅发大会等一批战略支撑项目加快实施,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邯郸市坚持把全域旅游作为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推进旅游产业全域布局、旅游发展全域联动、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环境全域提升,将文旅产业与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等相结合,形成了历史文化游、自然风光游、乡村体验游等多种业态融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2019年涉县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武安市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峰峰矿区被认定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馆陶县、广平县、临漳县、大名县、肥乡区等县(区)编制完成了全域旅游规划,全域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 全域旅游工作推进情况

(一)优化旅游发展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邯郸市依托“532”产业发展战略,按照“文旅+创意+市场”产业发展模式,以全域旅游和质量强旅理念为引领,以文旅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现状为基础,加快构建“一核三带六集群八支点”的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以中心城区为依托,坚持“城市即旅游目的地”理念为引领,着眼历史人文、工业遗存等特色资源,加快建设文旅融合发展核心区。以太行山、大运河、滏阳河三个文化旅游产业带为重点,大力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带动西部山区和大运河、滏阳河沿线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古赵文化、磁州窑、太极拳、女娲神话、成语典故、红色文旅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赵王城、邺城、大名府、广府古城、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方特国色春秋主题乐园、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武安休闲度假区八大重点片区,提升核心景区、丰富产品、完善公共服务,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发展。

(二)借势旅发大会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

自2017年以来,邯郸市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5届市旅发大会和第六届省旅发大会,有效带动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了“举办一届旅发大会、打造一个旅游品牌、助推一方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首届市旅发大会在全国叫响了涉县·中国太行红河谷旅游品牌,呈现出涉县“无处不美景、无处不宜游”的全新景象。峰峰矿区通过承办第二届旅发大会,成为“矿区变景区、浊水变清水、矿山变青山”的绿色转型典范。永年区承办第三届旅发大会,形成了“处处是景观、无处不宜游”的生态旅游环境。武安市以第四届旅发大会为契机,在18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打造出一幅“生态绿、抗战红、全域美”的大美武安山水画。磁县利用第五届旅发大会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把景点串珠成链,从过去“一山一水”到如今“胜景连片”;广平县深挖特色文化资源,闯出一条平原地区发展旅游业态的新路;复兴区对矿山矿坑进行综合治理,打造出园博园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恢复景区,实现了工业污染区向绿色生态区的精彩“蝶变”。第六届省旅发大会构建了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新格局,在“吃”上,改造提升了8条特色美食街,推出邯郸地方特色美食;在“住”上,提档升级了10所高端酒店、8处精品民宿;在“行”上,打造了一条贯穿4个县(区)、35个特色村落、39个美丽乡村、68个旅游景区景点,全长235公里的“太行山旅游风景道”,推出了31条观摩线路,开通旅游观光巴士、旅游直通车等服务,实现交通与旅游无缝对接;在“游”上,着力打造5A级、智慧型娲皇宫国际露营地,成为旅游发展新业态和新亮点;在“购”上,推出了文创产品、非遗产品、地方名优土特产品、特色食品、特色工艺品5类千余种邯郸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在“娱”上,打造晋冀鲁豫·戏聚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使者评选、太极拳推手比赛等,实现旅游要素全面提升。着力推进“一中心、三平台、一部手机游邯郸”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实现了省、市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服务平台、营销平台等系统资源共享。建设完成旅游厕所452座、游客服务中心28个、旅游停车场158个、驿站或观景平台20余个、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牌830余块,全市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二、 下一步工作谋划

(一)高质量举办第六届市旅发大会。借鉴省旅发大会成功举办经验,高标准编制第六届市旅发大会总体方案,坚持目标导向,整合优势资源,深化融合发展,谋划一批参与性高、吸引力强、业态新颖的文旅融合项目,打造平原地区旅游发展新样板,助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二)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进一步总结提炼涉县、武安市、峰峰矿区等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新模式、新成效,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经验,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创建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努力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

(三)持续推进A级旅游景区创建。持续引导资源禀赋好,特色突出,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景区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指导推进峰峰矿区响堂山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安市古武当山、广平县非遗水城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涉县赤水湾古镇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帮助景区解决规划水平不高、主题定位不准、设施能力不足、游客体验感不深、管理运营能力不强、智慧化管理服务不好等问题。

(四)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持续引导和支持具有旅游资源和发展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在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产品业态等方面加强指导,引导培育一批业态产品新、综合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基础设施优、服务水平高的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树立乡村旅游示范标杆,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五)持续推进旅游度假区建设。引导和支持度假设施相对聚集、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旅游片区创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推动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