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市县快讯

邯郸市临漳县 “三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21-08-23 16:13 来源:邯郸市文广旅局

       近年来,临漳县充分认识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意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三抓”全面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抓体系,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一是建强组织。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县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办、文广新体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县非遗保护的规划、协调、指导等工作。同时,动员各方力量建立保护组织,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二是普查抢救。突出重点,分清缓急,扎实开展非遗项目普查工作,大力开展非遗抢救保护工作,按照规范要求整理建档,积极向上级申报。目前,该县通过普查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项目2项:河南坠子、鬼谷子传说。省级项目3项:西街撵花、李家村高跷皇杠、西狄邱落子。市级项目13项。县级项目两批51项。三是生态传承。积极制定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发展保护区的规划,以郭小屯村为核心,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注重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者的保护、开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和培养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推荐李五妮等5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坚持创新保护理念,建立保护体系,完善相关政策,落实保护措施。四是多方投入。在政府足额投入开发重点项目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承体验设施,鼓励民间开发,统筹各种保护、开发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资源最大限度保护。五是完善制度。先后建立健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遗产管理制度、评估定级制度、培训提升制度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抓创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水平
       一是加强创作。以丰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为依托,每年开展优秀剧本、剧目创作、精品图书、诗歌散文等创作大赛,组织专业人士加强创作。先后创作了精品剧目《夕阳情》、《魏武雄风》、《文姬归汉》、《西门豹》、《情暖夕阳》、《鬼谷传奇》、《党魂》;创作了精品图书《智圣先师 纵横鼻祖鬼谷子传说》、《村村有好故事》、《大运河与邺城》、《漳河风云》等大量的精品力作。其中,有12项荣获国家或省级大奖。二是丰富活动。坚持丰富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用功能,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在民俗活动、节日汇演、开业庆典、婚丧嫁娶等活动中,大力推广河南坠子、西街撵花、李家村高跷皇杠、西狄邱落子、冀南鼓吹乐、临漳得胜鼓、英歌溜、西后坊表花鼓戏等优秀非遗,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推进传承工作。三是建好基地。通过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建立区域保护协同机制,加强专题研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该县先后建设了永不分梨生态文化酿酒基地、中国智圣鬼谷子文化产业基地等两家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了鸵鸟蛋文化雕刻等市级文化产业基地。对文化底蕴较深,经济开发价值大的品牌,在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上做文章,以文化充实品牌经济的文化内涵、以经济促进品牌的文化价值集纳提升。并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相关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四是培养新人。聘请专家定期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活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培养非遗传承新人。组建郭小屯坠子剧团、临漳县青年豫剧团等具有临漳特色的文艺团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每个文艺团体的主要传承项目和培训新人的目标任务。谋划组建临漳县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积极探索非遗的产业化途径和形式,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优化传承紧密结合。
       抓传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及
       一是常态宣传。积极做好了历年来的“文化遗产日”暨临漳县“非遗”成果展,积极宣传我县非遗保护成果,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增强了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了解和作为一名临漳人的家乡自豪感。经常利用“文化临漳”公众号等多种现代信息手段进行不间断宣传推介,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非遗。利用县文化馆、县图书馆、邺城博物馆、邺城考古馆和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经常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等活动,使非遗宣传推介成为常态。二是编撰图书。充分运用图书的容量大、规范化、权威性、易保存等独特传播优点,组织专家深入调查研究,编撰精品图书,详细记录县域优秀非遗。充分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建立档案。针对河南坠子,编辑出版了《临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针对鬼谷子传说,编辑出版了《鬼谷子传奇》。三是对外交流。先后举办了两届中国临漳鬼谷文化高峰论坛,参加了县域文化北京论坛,每年举办非遗学术交流会,通过交流学习,扩大县域优秀非遗影响力。通过中国邺城建安诗歌文化节、中原文化走亲、“牵手京津冀欢乐进万家”活动、中原民间艺术节、河北省百花乐万家活动等大量品牌活动积极展示县域非遗保护传承成果。四是融入教育。坚持积极与名牌大学合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积极融入教育。该县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等多家单位达成合作意向,或建立研究基地,加强在非遗等方面的研究。充分利用临漳丰厚的非遗文化资源,将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促进高校与社会互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课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