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揭幕式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闫亚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施劲松,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那书晨,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张家口市政府副市长李宏,阳原县委书记、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郝燕飞,阳原县人民政府县长、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何景明出席活动开幕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省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张家口市、县文物管理部门等单位100余人参加活动。
开幕式由郝燕飞主持。仪式上,李宏致欢迎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谢飞回顾了泥河湾百年发现历程;高星全面系统概括了泥河湾取得的历史成就,描绘了泥河湾研究中心的未来蓝图,对泥河湾未来发展以及泥河湾研究中心在泥河湾科研以及中国旧石器考古发展中的作用充满期待。宋新潮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100年来几代科学家在艰苦恶劣环境中忘我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肯定了泥河湾科研工作取得的重要成就。对建成即将投入使用的泥河湾研究中心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高标准定位,在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考古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形势下,应立足新时代,承担新使命,聚焦人类的起源与演化研究等重大学术课题,目标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平台;二是国际性,坚持开放包容,深化多学科、多单位的联合科研攻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性的旧石器和古人类学研究基地;三是助力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泥河湾研究中心的基础设施,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打造旧石器考古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四是服务社会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科学挖掘研究推动遗址保护利用,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建设提供学术支撑,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当地百姓。
宋新潮讲话
那书晨代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对国家文物局、各科研单位和高校领导、专家们长期以来对河北文物考古工作的指导、关心和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向为河北考古工作付出大量心血、作出重大贡献的河北考古人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对泥河湾研究中心的正式建成揭牌表示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他在讲话中希望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广大考古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考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不负所望,更好地肩负起考古研究使命任务;联合中外考古科研机构,持续深入推进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取得更多考古新发现、新成就;希望张家口市和阳原县继续加大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力度,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抓住冬奥机遇全力打响泥河湾这一金色品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当地人民群众。
那书晨致辞
仪式上,宋新潮、那书晨为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揭牌,邓涛、张立方为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泥河湾工作站揭牌,张文瑞为科学家代表高星、谢飞颁发了特聘科学家证书,并代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分别签订《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共建以及泥河湾遗址群考古研究框架协议》。
宋新潮与那书晨为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揭牌
邓涛与张立方为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泥河湾工作站揭牌
张文瑞为谢飞颁发特聘科学家证书
张文瑞为高星颁发特聘科学家证书
张文瑞与邓涛签订框架协议
张文瑞与施劲松签订框架协议
开幕式结束后,大家参观了泥河湾研究中心、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小长梁遗址等。参观过程中,宋新潮对泥河湾考古发掘、遗址保护利用提出具体要求:一定坚持科学研究的目的,有明确的科学研究目标和详细可行的规划;当作一项科研工作来做,不能急于求成,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工作过程中始终贯彻多学科综合研究,要坚持最小面积发掘,最大信息量的提取;考古工作者要努力研究,多出成果,多出大的成果,提高国际影响力;遗址保护利用要坚持原始景观的维持和保护,做到对原始景观、原生地貌的最小干预。那书晨对张家口、阳原县政府及遗址管理部门作出具体要求:抓紧制定合理可行性的遗址利用规划,落实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设施建设,完善住宿、餐饮等基础服务条件,积极发挥文化遗产对旅游发展的吸引力和拉动力,促进当地旅游事业发展,拉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
宋新潮与那书晨参观泥河湾研究中心古人类文化科普展
宋新潮等考察小长梁遗址
宋新潮调研马圈沟遗址及遗址保护工程
那书晨参观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那书晨、张立方参观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泥河湾盆地为冀西北众多构造断陷盆地之一。1921年,盆地东端泥河湾村天主教堂神甫文森特响应天津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法国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科学院院士桑志华神甫的呼吁,电话告知其在村附近发现古动物化石,并在随后访问时答应将采集到的化石交给桑志华研究。自此,泥河湾开始走进科学家的视野,至今已有百年。100年来,中外科学家开展了持续的探索,泥河湾层成为我国华北地区第四纪的标准地层,发现170多万年前至1万年前后旧石器遗址300余处,构建起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近乎完整的文化序列,成为研究东亚地区古人类起源、演化的热点和经典地区,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马圈沟遗址分布图
马圈沟遗址古人类餐食大象遗迹
为做好泥河湾的科研、保护、宣传和利用,河北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协调推进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有关情况的报告》,确立了高标准建设泥河湾研究中心等八项重点工作。泥河湾研究中心占地60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包括科研、宣教、交流中心和考古之家四个主体建筑设施,目标为集考古研究、学术交流、考古展示为一体的国际化、生态化考古研究基地。
泥河湾研究中心鸟瞰
泥河湾研究中心科研楼

泥河湾研究中心考古之家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8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