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576号提案的答复

2021-05-31 10:52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周树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紧紧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强保障、建设施、优供给、创品牌,推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保障体系愈加健全。省政府和各市、各县(市、区)都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河北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2020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公共文化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起衔接配套、职责明确的财政保障机制。

二是设施网络日益完善。截至目前,我省共建有公共图书馆176个,文化馆18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278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2082个,基本实现了省、市、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有文化站、村(社区)有文化中心的总体目标。特别是,2017年以来,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契机,大力推进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省新建、改扩建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177座,河北博物院二期、省图书馆二期、省群艺馆、石家庄市图书馆新馆、沧州市图书馆、承德市博物馆、邯郸博物馆以及张北县文化馆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了我省重要的文化地标。

三是服务供给更加丰富。近年来,我们针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特别是,2018年以来,连续每年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民心工程,年组织文化惠民“七进”演出2万场次以上、惠及群众均超过3000万人次。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大力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创新文化服务供给,坚持闭馆不闭网、关门不打烊,利用文化云、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社交平台推出云上展览、云端课堂、网络展演、码上阅读、在线体验等线上文化活动,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目标要求,2019年初在全省发起为期两年的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攻坚行动,制定印发实施方案,逐级动员部署,紧盯任务目标,建立工作台账,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年终进行考评,奋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等改革任务落地落实。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已制定出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所有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已达98%;164个县级公共图书馆、164个县级文化馆开展总分馆制建设(分馆总计1600余个)。全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当前我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地方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文化人才缺乏、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力度不足等。您提出的“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给农村文化建设更多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建设农村文化活动网络,构建文化活动平台”的建议,对于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将认真研究、吸收借鉴。

一是统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宣部印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健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协调机制。中央和省、地市层面任务落实,由宣传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分工负责。《方案》对重点任务进行了分解并明确了相关单位的职责。我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专门制定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是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依托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县城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完善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建设质量。推动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提质,到2025年,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0%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达到“五个一”建设标准。拓展县级文化馆、图书馆阵地服务功能,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乡村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面向乡村基层群众,开展体验式、互动式的阅读服务和文艺体验活动,将文化服务融入乡村、社区、街区等生活场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有效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切实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统筹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整合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资源、平台、项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共建共享、融合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综合效益,提高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

三是优化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完善机构编制、人员配备、教育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严格按编配齐县、乡级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试点推行“县聘乡用”模式,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探索推广文化指导员模式,设立村(社区)文化服务公益性岗位,健全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人才队伍。继续实施“三区”人才专项支持计划,加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和脱贫地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编制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素质与能力训练大纲,开展业务技能普及培训和专业比赛,完善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完善机制,广泛开展文化人才下乡服务活动,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文化服务小分队,深入乡村开展文化人才结对帮扶工作。建设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信息化系统,完善乡村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供需对接、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学习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培育壮大乡村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促进广泛开展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以县、乡为单位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惠民生的乡村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四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机制,加大对乡村基层、偏远地区群众文化活动支持力度,引导各类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推动各级文化馆(群艺馆)在具备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中心建设群众文艺辅导基地。研究出台扶持政策,支持乡土文艺团队、文化大院、文化户蓬勃发展。鼓励乡村文艺团队入驻乡村文化设施,参与管理、运营和服务,夯实乡村文化阵地,为乡村建立一支本土文化人才队伍。整合优质资源,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新时代乡村阅读活动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广泛建设支持多业务形态的数字文化服务移动终端和应用场景,完善乡村数字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推进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展“订单式”“预约式”智能服务,让乡村群众在“掌上”“指尖”提出需求、获取服务、进行评价。广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帮助农民群众提升文化素养。设立全民艺术普及月,通过举办农民艺术节等形式,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民艺术普及品牌,增强社会影响力。鼓励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立足地方文化特色,面向乡村群众文化需求,打造一批特色化、规模化、大众化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推动市、县两级广泛组织广场舞展演、群众合唱节、农民文化节、乡村村晚等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搭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实现“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以建设“书香河北”为牵引打造乡村阅读品牌活动,推动农家书屋创新形式、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提高数字化阅读服务水平和阅读质量。推进“艺术乡村”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影响较大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创造、乐于享受文化生活。

  

                      202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