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09号提案的答复

2021-05-31 10:37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尹成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省文化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省文化人才培养和文化产业建设的关注,对于您提出的建议,我厅高度重视,专门进行了认真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一、近年来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厅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培养和文化产业建设,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抓好文旅行业疫情防控,大力开展文旅企业帮扶解困,积极推动文旅产业恢复振兴,多项文旅工作实现创新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一)丰富特殊时期群众文化生活。组织“云创作”开展“防疫抗疫,河北文旅在行动”主题活动,创作专业和群众文艺作品6000余件,网民点击量超过5000万人次。举办“云展演”。开办“河北演艺网云剧场”平台,举办全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云上展演13场,点击量超过1000万人次。河北梆子《李保国》等剧目在文旅部官网观看总量达122.8万人次。推出“云游河北”在全国率先推出“云游”系列宣传,推出云上博物馆、线上图书馆、行走长城、探索有故事的河北、网上非遗等系列在线文旅产品,河北博物院疫情期间吸引6000余万人次畅游云上博物馆,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达2.2亿人次。一系列活动在满足特殊时期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一体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圆满完成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省群艺馆新馆、张家口市图书馆新馆、邯郸市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新建或改造提升投入运营,全省“三馆一站”覆盖率达到100.19%。建设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1446个、任务完成率达104.25%,164个县级文化馆、164个县级图书馆完成总分馆制建设,完成率均为126.15%,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智慧文旅建设加速推进。统筹建设河北公共文化云平台、全省分级分布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一部手机游河北”智能服务终端“乐游冀”平台上线测试运行, 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便捷化智慧化的综合服务。开展“智慧景区示范点”评定,带动全省文旅智慧化建设提档升级。“河北省旅游云”等两个项目被文旅部评为年度信息化发展优秀案例。

(三)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园区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速提质,承德21世纪避暑山庄产业园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现我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零的突破”。新增唐山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等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省文化产业园区达到34家,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1352家。文创开发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第二届河北省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组织创意设计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拓展文创产品传播展示销售渠道,组织参加北京文博会、义乌小商品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线下线上展览展会,开展文创演艺进景区活动。90家企业纳入国家重点文创和旅游商品名录,在2020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上荣获“1金1银3铜”,取得金银奖数量全国第三的好成绩。文旅消费提质扩容有力推进。评定20家旅游休闲购物街区和购物商店,引导文旅企业开展“云旅游”、网红直播、文创和旅游商品产品线上销售等非接触消费,文旅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创建迈出坚实步伐,廊坊成功创建成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石家庄、唐山成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四)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融媒体宣传创新出彩。与省内主流媒体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举办“全国新媒体自驾游长城”“行走大运河”全媒体新闻采访等多样化宣传活动。强化新媒体宣传,新媒体平台影响力持续扩大,厅新媒体综合传播力持续位列全国前列。品牌推广活动促进市场复苏。组织“爱家乡 游河北”“周末游河北”“夜游河北”“冬季游河北”等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开通“乐享河北”号旅游专列,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文旅市场加快复苏。“周末游河北”入选文旅部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对外文旅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借助境外中国文化中心及旅游推广中心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活动,扩大海外影响力。许勤省长等省领导多次给予肯定表扬。我厅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文旅部门,在2020年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培训班上做典型发言。

(五)切实加强文旅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搭建文化和旅游人才招聘平台。会同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联合组织举办了三届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人才网上招聘会,开发网络招聘的PC端网页和手机端微信小程序,入驻企业近200家,发布岗位800余个,注册人才2000余人。通过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全省文化和旅游人才招聘会,有力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类院校毕业生及专业人才高质量就业,进一步提高了全省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为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社会关注度与参与度不断提高,受到文旅企业的欢迎和好评。二是持续做好河北省边远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工作。按照文化和旅游部任务要求,从2013年开始至2020年,我省每年为边远贫困地区选派945名文化工作者开展人才支持,另外,省直文化单位为基层培养文化骨干45名。省、市、县各级选派和培养单位深入全省62个贫困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帮扶工作。通过选派和培养工作,加快了边远贫困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这些地区文化工作者素质,为推动这些地区文化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了人才支持。三是开辟“河北文化和旅游大讲堂”,全面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适应机构改革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邀请国内文化和旅游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作辅导讲座和专题授课。2019年,共举办“河北文化和旅游大讲堂”9期,邀请授课专家10人次,培训厅系统人员20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全省文旅系统干部的专业素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融合创新发展需要,扩大我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在全国的影响。2020年受疫情影响,转变工作思路,谋划建立河北文化和旅游网络学院,开辟了全省文旅行业线上学习新平台。2021年3月网络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二、今后工作重点和措施

(一)加快组建河北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以国内外旅游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科研院所等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为主体,积极推动成立河北省文化和旅游智库,充分发挥智库专家在战略谋划、前瞻研判、决策咨询、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全省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化、高层次服务。鼓励企业、院校、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举办特色专业智库,逐步构建文化和旅游智库群,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汇集智慧、凝聚力量。

(二)创新文化和旅游人才交流引进平台。根据市场需求,有效搭建校企合作、供需对接平台,每年坚持举办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人才专场招聘会,为我省文化和旅游行业校企合作、供需对接、融合共赢提供创业就业服务平台。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成为需求热点,人才招聘引进方式进入数字化时代,搭建线上招聘平台,“云招聘”、“云选才”已成为大势所趋。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举办网上招聘会,作为全省文旅行业人才招聘的主渠道,形成常态化。 

(三)实施全方位艺术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全省艺术人才和专家数据库。推动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与重点院团联合办学。实施青年编导演人才培养扶持计划,组织师徒结队、名家传戏、艺术沙龙等活动。推动青年艺术人才大练功、大比武,举办河北戏剧擂台赛,选拔培养优秀人才。支持省河北梆子剧院优秀演员角逐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加强文艺评论人才培养,深入开展“一剧一评”等评论实践活动。建立全省艺术人才网络培训制度,举办文艺院团长、编导、舞美等专题培训班。

(四)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加快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省市县公共文化云平台、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分级分布式数字文化资源库群。整合宣传、文旅、广电、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公共文化资源,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融汇贯通、共建共享,实现一站式服务。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广泛开展公共文化云上服务、在线体验。

(五)强化园区基地建设和项目支撑。指导曲阳雕塑产业园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支持唐山启新1889、磁州窑等争创国家级园区和基地。开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质量提升行动,建立信息监测体系和退出机制,提升园区基地质量效益。设立河北文旅项目(深圳)推广中心,着力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引进重大文旅项目。联合金融机构、投资企业建立文旅产业金融联盟,为文旅项目提供高效低成本融资服务。

(六)高标准办好第六届省旅发大会。落实《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晋冀鲁豫边区博物馆、赤水湾等文旅IP项目,将“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打造成为太行山旅游的标杆示范;深入挖掘邯郸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产业与数字产业深度融合,统筹文旅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出新的全域旅游精品片区;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会模式,打造“市场主导、科技支撑、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旅发大会新样板。

(七)加快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实施百亿量级优势文化产业打造工程,壮大文博文创、数字文化、文化制造等文化产业,重点支持乐器、童车、香业、画材等文化企业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原创品牌,争取进入全国“知名文化企业30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着力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演艺、数字剧场等数字产业,培育精英动漫、乐聪网络等一批数字文化骨干企业。开展省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重点企业、项目认定工作,争取更多文化企业和项目纳入国家级目录。    

                              

      202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