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04号提案的答复

2021-05-31 10:33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农工党河北省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全面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我省文旅事业共荣共兴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公开发布,其中第三十六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完善邮轮游艇、低空旅游等发展政策。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集散体系,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

正如贵单位在提案中所说,“十四五”时期,我省文旅发展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刻。但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文化和旅游既在深化对外开放、展示国家形象、提高综合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又是抵御外来文化渗透和不良文化影响,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从国家层面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主题,文化和旅游既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激活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从河北省内看,“十三五”以来,我省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地转变,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达到60%以上,文化和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引擎产业,其对经济转型的综合推动作用将得到更大释放。“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十四五”时期,我省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形成文旅产业发展新优势,对于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必将发挥出更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把握时代新特征,将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

“十四五”时期,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五大重要机遇。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目标、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二是河北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提出文化强省战略,赋予文化和旅游工作新的时代内涵和目标任务,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给予更大支持,提出更高要求。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效应持续显现,国家文化公园、自贸试验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为我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四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消费活力进一步释放,出境消费加快回流,产业自我循环能力和区域合作不断增强,为文旅产业融合与创新提升带来新的契机。五是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新一轮科技革命步伐加快,引领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为文化赋能、旅游带动提供新空间和新热点。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河北文化和旅游业处于难得的历史性窗口和战略性机遇期、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和跨越发展黄金期,要以深化文旅融合拓展新空间、以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消费需求管理,全面激发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快文旅行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步伐,努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

二、深化文旅融合,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拓展“文旅+”“+文旅”,推进文化和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扩展文化和旅游发展新领域。

)提升旅游品质和内涵

在旅游要素发展中融入河北特色的文化元素和资源,增强旅游的文化体验,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推进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以及雪都崇礼等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打造雄安新区、张家口、秦皇岛及承德等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全域旅游协同发展,推动传统技艺、文化艺术、非遗项目进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休闲街区,推进红色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主题公园、文化主题酒店、文化特色节事等已有融合业态提质升级。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推出更多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文化内涵,在旅游集散中心、汽车营地、旅游驿站等地,增加地域文化展示、民俗活动展演、非遗体验等展示地方文化的空间,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提高文化传播与影响力

依托旅游景区与度假区、休闲城市和街区等旅游目的地的载体,用好导游、游客、媒体等传播渠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旅游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窗口。加快推动“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等三大中华文化名片的旅游开发提质升级,通过旅游让历史文化走进生活,提升河北优秀文化的认知度。积极整合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古籍展示馆、科技馆、艺术馆、剧院(场)、实体书店等文化场所,将其纳入旅游线路,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有效市场平台。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推动院团的市场化改革。拓展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依托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增加旅游服务设施,适当拓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旅游咨询、文创商品售卖等功能,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文化和旅游生活空间。

(三)培育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

持续推进“文旅+、+文旅”战略实施,拓展发展领域,形成一批产业融合发展集群。推进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和乡村风貌。建设一批休闲农庄、特色村镇等产品,培育农业嘉年华、星级农(林、牧、渔)家乐等品牌,重点建设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园区,打造环京津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带。推进与体育深度融合,抓住冬奥契机,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打造国际冰雪运动赛事,推动冬季冰雪体育旅游发展。推进与工业创新融合,做好全省工业文化资源发掘整理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申报,提升文化与工业的源头融合设计能力,提升品牌价值。利用开滦煤矿、唐山南湖、京张铁路等工业遗址遗迹,建设工业博物馆、工业遗产主题公园,注入旅游、商贸、艺术、会展等元素,提升中国长城葡萄酒、德龙钢铁、君乐宝奶业等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品质。推进与康养深度融合,瞄准京津冀健康消费市场需求,整合传统养生文化、中医药资源,建设保定安国、邢台内丘、邢台巨鹿、承德滦平、邯郸馆陶等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集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健康旅游产品,构建沿太行山、沿大运河、沿长城等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示范带。推进与教育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研学旅游基地和景区,积极培育在线教育、研学游学等融合业态,打造一批服务全国的文化教育品牌机构和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四)着力做强文旅融合主体

推进文化和旅游的市场主体融合,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能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冀字号龙头骨干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推动重点企业提高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培育具有品牌、创新、规模等特色优势的骨干企业。加强与国际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合作,支持具有综合实力的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联合、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百亿级骨干企业。加强数字企业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水平。创新推进文化机构与旅游企业对接,加速文化机构的市场化、提升旅游企业的文化特色。鼓励各地积极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打通文化和旅游消费领域的堵点痛点,培育消费新载体和新业态,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水平。

(一)挖掘细分市场新需求

准确把握市场群体的消费需求,巩固家庭文旅消费基础,加大培育线上文旅消费新业态。围绕时间碎片化、出游郊区化的市场需求,更加注重大众化与个性化的产品组合,亲子群体、研学群体和户外运动群体的新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加大面向散客的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基于现有假日制度,关注中老年群体的需求,成为平日、非假期的重要补充。对接双循环的新格局变化,把握大规模出境文化和旅游消费回流的重要变化,与促进大众消费叠加,提升多元的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

)打造文旅消费新热点

推动数字文旅发展,依托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改造升级传统文化和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智慧旅游景区、虚拟景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消费新业态。推动文化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支持短视频、OTA等线上传播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企业品牌推广、研发设计、市场销售的重要环节。用线上产品激发线下消费,将线上客流引进线下景区、度假区及各类文化场所。依托创意设计产业,围绕沉浸式互动场景的营造,带动演艺演出、娱乐综艺、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工艺美术等行业的创新发展。推动与深度游、自驾游、休闲度假等个性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和旅游服务,推出“博物馆之夜”“美术馆之夜”“24小时书店”、美食网红店、非遗文创集市等夜间文旅业态,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热点,注重城市郊区、特色街区和文化场馆的休闲价值,鼓励文化和旅游的社区化发展。大力引进免税购物、文化餐饮、医疗养颜、邮轮等国际品牌和机构,承接出境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转化。

优化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

鼓励重复消费、便捷消费、休闲消费和一站式消费的社区化休闲综合体建设,培育一批旅游融合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改造提升一批传统街区,推出一批精品旅游演艺项目,创新一批文化旅游业态,创建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和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提高消费便捷程度,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依托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消费网点。鼓励传统演出场所和文博场馆合理配套餐饮区、文创产品售卖区等消费空间。举办河北惠民消费季、消费月、数字文化旅游消费体验等活动,发放电子消费券,进一步激励市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推动对文化创意作品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著作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四、推进平台创新,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效能

通过平台搭建,破除发展障碍,将政府管理服务的拉力、企事业单位创新经营的动力,社会组织协调促进的推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力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党委统筹、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平台机制体系。

(一)建设文化和旅游云平台

3月30日,一部手机游河北(乐游冀)智慧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打造成为集河北文旅百科一键查询、Q版手绘地图智能导览、河北特色产品在线购买、河北文化在线视听、河北旅游体验互动分享、AI智能+人工客服答疑、预约购票一机通行七大智慧化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线上服务平台,为省内外游客提供智慧化便捷化旅游服务。下一步,继续深入统筹省市资源,升级“河北旅游云”为“河北文化和旅游云”,推动文化和旅游供给端、需求端及中间环节的联通。到2025年,完成市级文旅大数据中心建设,形成互联互通新格局。

(二)升级旅发大会平台机制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区域联动、整合资源、新业态引领、产业化发展、全民参与”的路径,强化改革创新,优化平台机制,发挥平台优势和市场“引流效应”,统筹“后旅发”发展,推动旅发大会向高质量转变,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提升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搭建产业投融资平台机制

搭建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为政府、企业以及投融资机构提供项目招商、企业融资、股权交易、实物资产交易、文旅产品发布等服务。加强文化和旅游部门与地方金融、证监等部门间沟通,筛选符合条件的文旅上市企业,支持河北省旅游投资集团等重点文旅企业上市融资。

支持文旅科技创新探索

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组织和协调,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支持推动文旅科技融合成果产业化。加强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发展和工作顶层设计,鼓励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的自主研发,引导文化和旅游装备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市场化发展。积极探索无人智能游览、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全息展演、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在文旅产业数字化中的应用。

“十四五”时期,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文化和旅游发展大格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文化和旅游大省向文化和旅游强省的跨越,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更大贡献。

十分感谢贵单位一直以来对河北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各位委员的意见建议为鞭策,认真总结、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措施,努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真诚欢迎各位政协委员为我省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202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