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支持河北杂技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收悉,现答复如下:
杂技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国有着3600年的历史,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杂技艺术也在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我省沧州市吴桥县被授予第一批“杂技之乡”称号,并被公认为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我省广大杂技艺术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创作推出了很多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我省杂技艺术当前发展态势
一是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杂技艺术在传承中发展。为推动杂技更好更快发展,我省杂技界积极探索杂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当前已经形成了以国有团体为主导、民间团体为补充、业余团队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根据《2019年河北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省共有杂技、魔术、马戏类表演团体33个,其中公有制杂技团体共4个,含事业单位性质的杂技艺术表演团体3个(沧州杂技团、吴桥县杂技团、邢台市杂技团)、企业单位性质的杂技艺术表演团体1个(河北省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从业人员近800人,总体发展平稳,呈现出较好的态势。
二是持续打造品牌活动,擦亮河北杂技“名片”。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了“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时至今日,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走过了34年的发展历程,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杂技节每两年一届,到2019年已连续举办17届,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节目参加了比赛演出。杂技节在举办过程中,不断突出“杂技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主题,同时积极探索并融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旅融合、产业带动、省市县联动、节庆价值外延”的发展路径,让人民群众共享杂技艺术发展成果,形成了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已经成为了我省杂技艺术的“名片”。
三是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发展环境。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杂技艺术的传承发展,通过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支持省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创排了杂技剧《熊猫历险记》《冬奥情缘》《梦回中山国》《冬奥进行时》等剧目,支持河北吴桥杂技大世界创排杂技剧《江湖》,同时积极指导省内杂技院团争取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推动以杂技的方式来讲好河北故事、中国故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为加强杂技演出场馆建设,2019年,省政府出资3300万元对省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天缘剧场进行改造提升,主要用于剧场墙面、地面、楼面等的拆除及结构加固,并对室内墙面、顶面进行了提升改造和装修更换。改造后的天缘剧场座位增加至520个,内部环境更加干净舒适,舞台设备更加先进,消防设施更加完善,新购置的巨幅LED显示屏和投影等设备极大提高了演出效果和质量,成为省会唯一一个以杂技演出为特色的、具备标准专业舞台和各种现代舞台配套设施的中小型综合性演出剧场。此外,2020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河北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要求抓好优秀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包括优秀的杂技人才),扶持培养河北梆子、杂技、冀东秧歌等民间传统艺术门类和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艺术人才,这些政策的出台以及资金的投入充分彰显了我省对于杂技艺术发展传承的高度重视。
二、当前我省杂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我省杂技艺术尽管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还应看到,作为杂技艺术资源大省,由于多种原因,尚未发展为杂技强省。当前我省杂技艺术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杂技艺术人才断档,发展后继乏力。我省作为杂技大省,杂技学校如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依然在培养杂技学员,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新人加入杂技队伍。但自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以来,许多院团自身发展经济基础条件不佳,传统体制与市场机制尚未充分创新融合,院团盈利不理想,导致演员待遇的下降,然而杂技人才培养周期长、艺术生命短,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居高不下,直接导致杂技人才不断流失,发展后继乏力。
二是市场竞争力不强,演出还处在低价、低端层面。我省杂技虽已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尚未在全国演出市场中形成强大的力量和占据应有的地位,缺少具有号召力的品牌。大多数杂技团体营销薄弱,对市场环境和运作方式不熟悉,虽然承担着辛苦的演出任务,优质演出得不到优价,演出秩序混乱,在演出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是杂技基础性建设仍然不足。多数杂技团体没有属于自己的演出场所甚至缺乏练功场地。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规范的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且杂技演员的医疗、养老、工伤、再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有的甚至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杂技艺术发展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缺少系统研究和专门的评论人才与机构,缺少相应的研发投入,不利于杂技艺术向更高层面发展。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省杂技艺术今后发展方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河北省全面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关键五年,是构建我省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的重要时期。因此,推动我省杂技艺术不断发展,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持续加大对杂技艺术的支持力度。省文旅厅继续通过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艺术基金等项目,加强对于杂技剧目的创排指导。同时充分利用好我省举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重要契机,积极组织参加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等重要杂技艺术活动,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国际杂技艺术交流,促进杂技艺术繁荣与发展,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二是坚持走改革和面向市场之路。2020年,省文旅厅根据中央有关政策起草出台了我省《支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下一步,我省要继续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国有杂技艺术院团活力,打造理念先进、管理科学、经营高效的杂技团体,充分利用市场在文化艺术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限地域求合作,跨行业互通互联,将优秀的演员、创作团队及技术人员引入创作项目。此外,要引导杂技院团认真研究演出市场,细分目标观众群,与媒体、旅游、演出经营等相关行业联手,逐渐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以此来推动我省杂技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是加大杂技人才培养力度。针对我省杂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省人社厅将适时加大扶持力度,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优秀专家出国培训等选拔时,适当向杂技人才倾斜;在高层创业人才项目资助、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资助、“三三三人才工程”人才培养资助等各类资助中,适当加大对杂技人才的资助力度。
四是加强产教对接和校企合作。2020年,省教育厅与省工信厅联合召开河北省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工作会议,就职业院校与对应的行业企业行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情况专门进行了对接交流,提高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对接需求侧的精准度。下一步,围绕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省教育厅还将进一步加大产教对接机制建设力度,打通、搭建、拓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渠道,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推动杂技后备人才培养。
202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