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军委员: 您提出的“加强对‘非遗’传承人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河北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2020年底,全省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6项。全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49项,居全国第四位,2019年申报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项已列入文旅部公示名单待公布。全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990项,其中包括2017年公布的第六批非遗项目142项和2019年公布的第七批非遗项目158项。全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2818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810项。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建设。河北省目前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73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05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127人。 一、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省级已经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021年安排1253万元),专门制定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抢救性记录等事项给予资金补助,并就规范资金管理、使用等作出了具体规定。现在,我们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习6000元,用于非遗传承活动补习。 二、加强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 指导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对国家级非遗项目康保二人台的表演剧团进行了整建制培训,并创排扶贫现代剧目《山丹花开》,现已完成首演。成功承办2019年度第五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培训了75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指导河北大学、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美术学院举办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17期,培训传承人群学员640人。 三、加强宣传展示推广,提升非遗传承人社会影响力 2020年举办了“河北非遗购物节”,全省参与非遗项目429个,涉及非遗产品4810种,累计销售额4460余万元;以“匠心华韵 运河传承”为主题的2020年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在沧州大运河畔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186项特色非遗项目和精美作品参展,近400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参与。据统计,活动现场参观群众达6.5万人次,销售非遗产品近14万件,成交总金额678万元。此外,河北省民俗文化节、河北承德满族文化遗产精品展,均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了展览展示平台,提升社会影响力。 四、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建立健全传承人数据档案 一是对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推荐等工作均建立了专门的档案资料。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54个(其中6项获全国优秀建设项目),大运河沿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10个,已完成的传承人记录成果视频成片150个,总时长约为350小时,文献基础资料40套。二是开展了《燕赵记忆》《乐享文旅》《戏苑河北》《河北民间古乐CD集成》等非遗专题片、音像资料的制作,和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拍摄等工作,形成影音成片170余个,总时长约为325小时。三是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出版了《河北省非遗图典》(第一至五辑),《河北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图典》(第一至四辑)《彩云常在有新天》;整理出版了《河北省非遗志》(2004年至2014年卷),对非遗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整理。 2021年5月25日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一是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继续落实专项资金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全力支持非遗保护工作,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和发展;二是继续加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推荐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优化传承人队伍构成。三是在省级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为传承人搭建宣传、展示、销售平台,扩大社会影响力。四是继续深入开展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工作,指导河北美术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开展四期培训,培训传承人群160余人。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40号提案的答复
2021-05-31 15:39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