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提升文化惠民水平丰富群众文化需求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推动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保障基层群体公共文化权益,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以推进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落实为抓手,完善城乡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截止2020年底,全省共建成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2082个,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为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设施保障。二是从2018年起,积极将文化惠民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20项民心工程,依托各级各类演出机构、文化馆(群艺馆),每年进社区、农村等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超过2万场,惠及群众累计超过6000万人次。全省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每年为基层群众举办培训、展览、演出等活动上万场,惠及人次100万以上。三是制发《关于提高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实施方案》等文件,大力推动文化惠民资金、政策、项目向社区、农村倾斜,促进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夯实均衡发展基础。2017年以来,省财政累计落实资金4549万元,开展送戏下乡等活动8.3万场;配送流动舞台车、图书车、文化车183部,为进社区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提供了保障。四是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互动,多种形式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年培训4余万人次,为基层文化活动开展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截止2019年底,全省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 1892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862人,占45.6%;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2237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1039人,占46.4%。五是大力推进以“大讲堂”、“大舞台”、“大展台”为载体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建成2000余个基层文艺辅导基地,定期进社区为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服务。推动成立河北省文化志愿者协会,注册人数近20万,志愿者刘斌、文艺志愿服务“百千万工程”等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为进一步提升我省文化惠民水平,丰富群众文化需求,今年将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达标提质行动。实施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普查,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达标提质行动方案(2021-2025)》,指导各地充分利用社区(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科学配置服务功能,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中心与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统筹共建,提升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标准化建设引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2021年文化惠民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2021年20项民生工程内容,坚持正确导向、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基层群众为服务对象,面向城乡居民发放文化惠民卡(券)200万张以上。其中,以城市为主发放文化惠民卡5万张以上,以农村为主发放文化惠民券200万张以上。创新投入方式,推动文化供给侧改革,激发文艺创造活力,努力提供更多人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水平。逐步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推动社会力量以冠名资助、公私合作、捐赠等形式投资建设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参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支持一批公共文化场馆整体或部分委托社会力量运营。
四、大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建设完善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信息化系统,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服务推广,培育壮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回馈制度,组织开展全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大赛,评选优秀项目、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惠民生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五、创新社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指导基层单位建立协作机制,制定建设方案,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文化惠民服务平台,统筹惠民资源,丰富公共数字文化产品,服务社区基层群众。提升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挖掘社区群众文化需求,定制推送数字文化服务,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感受文化氛围。
202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