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1717号建议的答复

2021-05-31 15:13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李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河北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等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探索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在传承项目的教育普及、特色打造、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取得成效。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截至2020年底,我省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6项。全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49项,居全国第四位,2019年申报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项已列入文旅部公示名单待公布。全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990项,其中包括2017年公布的第六批非遗项目142项和2019年公布的第七批非遗项目158项。全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2818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810项。

(一)加强非遗展示传承场所设立和体验

我省在河北博物院内,设置了“河北非遗会客厅”常设展厅,面积1200平米,作为我省非遗保护成果展示馆。省非遗保护中心在省群艺馆新馆设立非遗馆,对省内重点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全省各市积极推动非遗展示馆、传承场所建设工作,全省非遗传承设施基础进一步,目前,全省共有非遗展示传承场所共计509个。其中,承德市碧峰门非遗展示中心建设总建筑面积5100平米,非遗演艺大型舞台6000平米,汇集了全市100余项非遗产品。衡水市在市博物馆内设“古韵传承 匠心闪耀”非遗展厅,面积近400平米。唐山市指导组建了以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地秧歌、冀东民歌等传统项目为活动内容的民间文艺团队350余支,命名了27个单位为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15个单位被评为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定市有各类非遗展示传承场所300余个,其中,挂牌命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播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传习所、项目体验基地共81个,年均开展各种展示传承活动达到1200场次。

(二)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收到良好成效

指导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对国家级非遗项目康保二人台的表演剧团进行了整建制培训,并创排扶贫现代剧目《山丹花开》,现已完成首演。成功承办2019年度第五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培训了75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指导河北大学、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美术学院举办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17期,培训传承人群学员640人。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普及和传播交流

    一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贯穿于学校德育建设工作之中,组织学校开展了意义深远、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融入“三进”工作、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融入“四史”学习教育之中,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入脑入心。二是创新课程建设,扩大“主渠道”。抓实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青少年进一步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三是创新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各级、各类学校依托地方特色和生源特色,结合办学优势,开发了多类型、多规格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扎实开展非遗活态立体教学传承。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灵活运用本校“满族非遗大学内活态教学传承”成果,点燃了学生居家防疫的学习乐趣和生活激情。四是营造文化氛围,筑牢“主战场”。组织开展“小小茶艺师”、“国医蒙学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专题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实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体悟中华文明的璀璨与智慧。省教育厅组织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共谱民族时代强音”为主题的“新声”大学生语言文化艺术节,大力提升了新时代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与应用。截至目前,我省共有57所中小学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打造出了一批机具文化特色的品牌工程。五是推动非遗进校园,将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学校的素质教育中。

三、扎实推进河北文化文创产品开发

为推动优秀文创成果落地,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研发转化有新拓展,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全省160个县市(区),1161家特色文化企业开展特色文化产品摸底,整理300多种特色文化产品,形成《关于全省县域特色文化产品调查情况的报告》。印发了《2020年全省文创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推动文创产品开发。组织开展线上文创培训,举办了8期“设计云学院”文创网络直播课,超9万人次在线观看,互动评论达8700余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河北省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大赛征集到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和港澳台地区等19个省市和地区的10000余件作品,500多件英国、日本作品参赛。组织大赛设计产品转化对接活动,10家文旅企业实现合作签约,促进文创产品研发与生产企业间的合作。积极推动文创产品进景区、非遗项目进景区、文化演艺进景区等“八进”景区工作,在唐山南湖景区组织开展了“文化进景区活动”,以活动为契机畅通了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的对接渠道,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一是持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借助品牌活动影响力,聚力传播,扩大非遗社会影响力。二是持续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一批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三是持续打造传承特色和非遗品牌,通过对河北“名城、名镇、名村、名人、名事”的宣传和体验,提升河北文化影响力。四是继续推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202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