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6号提案的答复

2021-05-31 10:04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民进河北省委:
       贵单位提出的“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 促进非遗产业发展”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
       近年来,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价值和文化内涵,按照“非遗+”、“+非遗”的思路,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产业、市场、科技、创意、旅游等融合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创新创业,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业支撑。
       一、把握原则,遵循传承和发展客观规律
       (一)坚持科学保护,弘扬价值。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非遗传承发展规律,尊重地域文化特点,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弘扬非遗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
       (二)坚持守正创新,合理利用。以文化需求和融入生活为导向,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协调。同时,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推动品质革命,加强品牌建设,增强非遗相关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坚持培育产业,健全市场。尊重非遗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挖掘非遗富含的经济价值,特别是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促进就业创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按照产业特点建立健全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四)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管理。坚持绿色发展,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完善规范传统工艺类非遗相关文化产业管理制度。非遗相关文化产业生产要符合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规定。
       二、整合资源,促进非遗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利用非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技艺知识、传承人和资源品牌优势,寻求非遗项目与经济发展的新结合点,提升非遗相关文化产业的原创力、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达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为促进的目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一)建立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名录。根据全省非遗相关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区域发展布局,建设和储备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非遗相关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在各地谋划实施的基础上,建立非遗重点产业建设项目库。加强对重点非遗相关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力度。
       (二)加强非遗产业带动。推动非遗相关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非遗相关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工业、农业、信息、体育、教育、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示范企业、非遗工坊,形成各具特色的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丰富旅游文化体验。
       (三)加大非遗产品开发。鼓励传统工艺项目保护单位引入现代管理制度,改进设计,改善材料,开展产品质量提升活动,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注册产品商标,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 
       (四)激发非遗市场活力。理顺非遗相关产品供求体系,完善供给结构,促进文化消费,明确市场定位。以非遗购物节为载体,搭建非遗产品宣传交易平台。加强非遗电子商务发展。扩大非遗相关产品对外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展国际市场。
       (五)促进非遗科技融合。引入高校、科研院所及现代科技公司等帮助非遗项目分析明确产品的核心技艺、产品价值、目标消费群体及准确的营销路径,提升非遗相关产品在设计、工艺、服务形态方面的科技支撑。鼓励和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非遗相关产业的传承发展。运用现代传播技术,通过直播、短视频、动漫等传播方式推进传统表演类项目内容创作、表现手段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收益相统一。
       (六)强化非遗人才支撑。鼓励引入知名设计师、职业经理人参与非遗相关产业产品设计和项目运营管理。着力培养一批既懂技艺制作又懂管理和网络信息的综合型非遗产业人才。培养乡村振兴非遗工坊带头人,宣传典型,鼓励劳动致富。研究非遗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门管理人员的非遗产业专题培训。
       三、强化落实,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一)加强统筹协调。要高度重视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中的积极作用,健全机制,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对符合规定的传统工艺相关项目以及特色非遗相关文化产业项目予以适当支持。
       (二)鼓励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建设非遗展示、传习场所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支持高校、工业和艺术设计、新闻传媒、电商等机构参与非遗产品的开发和传播推广。运用市场和产业手段对非遗资源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意识形态责任。鼓励研发绿色环保材料,改进有污染的工艺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到具有危险性物品为原材料的传统技艺项目,项目保护单位应引导和支持从业者履行好相关部门的报批手续。


       202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