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01号提案的答复

2020-05-18 14:12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赵洪涛委员:
       您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体验教育应大力推广”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河北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青少年中推广和普及非遗知识,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们的文化自觉和艺术素质,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推进河北文化教育发展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建立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将学生参与家庭、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情况纳入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和省教育厅发挥单位职能作用,采取日常教学、基地建设、社团组织、创新传承和大型活动相结合等多种举措和形式,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非遗课外实践活动,使传统文化在校园得到了有效传承与传播。主要有:一是纳入教学体系,形成教学制度。如武强木版年画已经列入当地的小学课本,让当地少年从小就接受优秀民间艺术的教育和熏陶。石家庄市艺术学校成立拉花课程建设小组,将拉花列为本学年重点建设课程。邢台梅花拳、盐山武术扇等编成教材,在中小学体育课上进行集中教授。河北体育学院将优秀的民间武术项目列入正式教学课程。邯郸学院在全校普及推广杨氏太极拳,成立团队。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二贵摔跤、蹴球、木球等本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日常教学计划等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体验教育步入了正轨,形成了常态。二是建立合作机制,开展非遗基地创建活动。2008年,创建命名了河北科技大学等12所学校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2013年,创建命名了河北大学等16个单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此外,还根据各学校的不同情况分别创建了一批基地:在邯郸学院创建“河北省中华传统文化(太极拳)国际培训推广基地”;在石家庄市维明街小学创建“传统民间音乐传播基地”等。三是扩充载体,组建校内非遗团社。如河北科技大学就有民间艺术社团30余个,其中,民乐团有100余人,民间舞蹈团有80余人,形成了整建制的演出队伍。河北大学有武术协会等100多个学生社团。河北医科大学建立了“扁鹊医学社”,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拉花艺术团”,廊坊师范学院建立了河北梆子、京东大鼓艺术团等。四是与时俱进,构建新型非遗传承传播体系。配合文化和旅游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委托相关高校对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传统工艺传承人或资深从业者进行研修培训。2017以来,河北省共有3所高校参与了研培计划,共举办了12期研培班,培训传承人学员480人,涉及到的非遗项目50余个。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教学体系
       一是把非遗项目引进为学校的第二课堂,通过学习,使同学们领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二是将各地优秀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等内容按照地区、类别进行分类,编印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适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学习的读物和教材,逐步将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各地教学计划;三是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通过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研人才,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聘请相关专家作教学顾问等途径扩充师资力量,邀请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或民间老艺人到课堂进行现身说法,拓展师资渠道。
       二、大力推进非遗传播、研究、研学体验基地建设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研学体验基地,承担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演示、教育、研讨、交流、培训等活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非遗基地的功能建设,常年开设非遗研学体验课程,与学校基础教育有机融合,为学生们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对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给予支持帮助,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三、创新非遗传播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广大青少年是我们非遗传播传承的新生力量,我们只有不断创新丰富非遗传播模式,深入挖掘各种非遗研学体验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我们可以依据不同年龄、不同层级的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研学体验,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对于中小学生,可以采用更为生动活泼的“展演+展示+进课堂+展览”模式。针对大学生,采取“专场演出+授课教学”结合的模式。将非遗知识普及与实际动作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体验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绽放薪火相传的新活力。
       四、鼓励创建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体系
       非遗的传承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去完成,不能只依托从事非遗工作的单位机构,还要从政策上支持鼓励从事文化工作的相关机构也肩负起承担非遗传承传播的重任,创建新型传播体系,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承渠道,丰富非遗文化的传承载体,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研学体验机会,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育人功能。
       非常感谢您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并欢迎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与监督,共同为我省文化和旅游业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您对以上办理情况有何意见,请填写《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附后)并及时反馈。

      2020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