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文旅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2019年,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紧抓机构改革契机,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全域文化和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工作起步稳、开局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实施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重点任务攻坚行动,全省13个市、168个县(市、区)均印发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完成率100%);全省累计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7万多个,覆盖率达到90%;推动288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完成总分馆制建设,新评定迁安、围场等10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省各级各类文化机构、演出团体组织开展文化“七进”惠民演出近20000场,惠及群众1500万人次,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20000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二)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成效明显。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涉县、易县、北戴河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评定5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区域联动、全民参与、新业态引领、产业化发展,第四届省旅发大会打造重点项目14个,集中签约30个合作项目,总金额超400亿,推出了106公里的“滹沱河生态走廊”,塑造了文化和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标杆。全省共举办了13场市级旅发大会,重点推出生态武安、草原天路、滦河文化旅游区、武烈河百里景观走廊等全域旅游片区,集中打造了一批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全省旅游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丰富文旅融合产品体系,挖掘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开展“文化进景区”活动,加快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度假休闲综合体,培育一批与工业、体育、康养等业态融合发展的文化和旅游项目。推动省群艺馆新馆、省美术馆、省杂技团天缘剧场面向游客全面开放,与旅游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出系列文化活动。按照文旅部《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先行先试,创新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示范项目和示范区域。
(四)文化和旅游脱贫攻坚效果显著。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制定旅游产业扶贫工作行动方案,开展“美了乡村、富了百姓--乡村旅游扶贫引客入乡”系列活动。以深度贫困县和定点扶贫村为重点,强化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两年完成农村文化“双基”提升工程三年总任务量的94%,为全省5500多个贫困村配发了文化设备。。深化“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展会营销+扶贫”“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旅游扶贫模式,建立旅游扶贫长效机制。创新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乡村旅游带头人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开展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和“订单式”文化人才支援计划。
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42亿元,带动125个旅游扶贫重点村、3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正定、平山、涞水、阜平4县被列为国家旅游扶贫培训基地,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和培训会、非遗扶贫培训会先后在我省召开,河北“非遗+扶贫”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案例,省政府多次对我省“非遗+扶贫”工作作出肯定批示。组织3期管理人员和10期从业人员共13期、约1000人进行培训,指导全省各地累计培训约8000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为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是强力推动公共文化领域各项改革任务。充分发挥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继续强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实行工作台账制度、联络员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以省委省政府督察、改革任务验收、乡村振兴、县城建设等各项督察考核为抓手,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公共文化改革任务的强大声势。各地各单位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提升各项改革任务建设质量,确保改革任务圆满完成。推进未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行政村(社区)完成任务。完成考核任务指标的市、县,要整合基层各类文化资源,向基层群众提供优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在调研指导、项目支持、融合发展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帮助指导各创建县(市、区)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力推动创建工作落地、落实。组织第三方对各创建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开展情况进行暗访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全面掌握各创建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情况,深入分析各创建单位创建工作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举办创建工作培训班,全面做好建设工作。
三是提高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财政部《关于提高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的意见》,按照能统则统、宜融尽融的思路,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有机衔接,科学规划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到2023年,全省所有县(区、市)建立完善的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机制,实现文化惠民工程基层布点更加均衡,文化惠民工程资源在基层有效统筹,服务方式有效创新,服务人群有效扩大,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今年我省将印发《关于提高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的实施方案》,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一批试点县(区、市)开展建设工作。
四是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指导迁安市、平山县、张北县等重点县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开展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考核认定工作,认定一批全域旅游创建工作重视程度高、创新亮点多、实际效果好的创建单位,树立创建标杆、典型示范。
五是深化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扶贫。深化推广“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探索推广产业融合型、文化驱动型、生态导向型、交通服务型、城郊休闲型等旅游扶贫新模式。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文化和旅游产业扶贫社会帮扶活动,进一步深化文化和旅游企业结对帮扶工作机制。
六是着力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创建”行动,争创一批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精品民宿、乡村度假酒店、艺家乐、洋家乐等多元住宿产品,培育旅游小镇、房车营地、艺术公社、康养农业等一批新业态、新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深入挖掘土特农产、民间工艺、特色美食等资源,培育“河北游礼·冀忆乡礼”乡村旅游商品品牌。创新政府投入引导方式,整合银行(农行)、中石油、中石化、媒体等资源,将惠民形式由“补贴企业”转为“补贴消费者”,制作发放“乡村旅游和旅游商品消费惠民卡”,引导游客进村入户、走街窜店,扩大乡村旅游和旅游购物消费。
非常感谢您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并欢迎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与监督,共同为我省文化和旅游业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您对以上办理情况有何意见,请填写《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附后)并及时反馈。
2020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