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77号提案的答复

2020-05-18 12:24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吕屹委员:
       您提出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我省传统文化建设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整体性、民族性、历史性、全民性使其对文化生态的和谐、温馨、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当下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省非遗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有关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各项工作成效显著。非遗保护制度机制日益完善,名录体系不断健全,记录工程深入开展,宣传传播丰富多彩。群众自觉保护意识逐步提高,传统文化蓬勃发展。
       一、出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依法保护2014年《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使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条例》的出台,顺应了中央关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要求和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实的迫切需要,是继《河北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颁布30年来,我省文化领域又一部重要的地方性法规。随着《条例》的深入实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得到进一步弘扬,燕赵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必将进一步增强。
       《条例》第五条已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增加而增加。”您提出的“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举措列入政府工作年度考核体系与年度工作计划”,是很好的建议,非常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在呼吁,希望不久可以被采纳。
       二、鼓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今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是要遵循这一理念的指导。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大赛、冀台联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展销、体验等等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活动。为全面梳理全省非遗产品,形成河北文化产品特色,今年年初省文旅厅专门下发通知,对全省非遗产品及非遗衍生品进行了摸底调查。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领域将大大拓宽,迎来新的契机。
       三、以人为本,做好非遗传承、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出台了《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使我省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更加健全。二是建立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制度。逐步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目前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我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6000元。三是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基地,培养传承人才。传承基地一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传播基地多设在高校。两者相辅相成,既注重原汁原味传承又注重创新发展。传播基地既可以在学校传承,又可以培养非遗领域学术研究性人才。四是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利用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更容易和市场接轨的新时代传承人。在河北美术学院、河北大学、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共举办了12期研培班,培训传承人学员480人,涉及到的非遗项目50余个。五是开展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以音像方式将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永久留存。为每名省级传承人建立了文本和电子档案。已完成44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记录整理工作。
       四、通过打造非遗文化活动精品品牌等,做好宣传普及和交流展示工作
       我省十分重视非遗宣传普及和交流展示工作。一是成功打造了多个非遗文化活动精品品牌,提升非遗传播水平。比如“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京津冀非遗大展”“中原民间艺术节”“中国河间西河大鼓书会”“全省非遗保护理论成果评选”“河北民俗摄影大赛”等。其中省民俗文化节已连续举办12届,一届一个主题,形式多样,影响巨大;全省非遗保护理论成果评选每两年举办一次,已成功举办6届,编印六辑《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成果选集》;二是整理出版了千余套图书影音资料。如《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五辑,《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志》四辑等。三是和国家重点战略挂钩,提高非遗保护宣传普及力度。如雄安新区、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段)非遗保护,以及丰宁满族自治县作为国家非遗助力精准扶贫试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等。四是通过进校园活动开展普及教育。如井陉拉花、八极拳等众多非遗项目都已经进入当地中小学校园。积极开展促进相关非遗学科与专业建设,鼓励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五是积极参加非遗文化交流,为非遗传承人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如参加国家和各兄弟省份组织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等。 
       五、积极探索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
       全球化、信息化带来新的视野、需求和审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品格、传承规律、实践方式、社会功能、文化意义、经济效益等,都在通过迥异于传统的方式和平台,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广度传承、传播、转化、创新。因此我省非遗保护十分重视高科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开发利用。一是网站建设。2008年建立了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作为我省网络宣传展示的对外阵地。每年在网上展厅、举办征文、摄影比赛、传统节日活动等。二是数据库建设。我省2009年开始非遗数据库建设,各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名录海量数据都存储在数据库。三是微信公众号。2016年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通过手机网络更方便快捷地开展活动,宣传非遗知识。
       为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促进非遗的传播弘扬,我们将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对非遗思想文化科技价值、精神的研究阐释,为非遗传承发展和助推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加强对重要非遗项目、各类非遗资源以及区域性非遗项目的理论研究,推出一批研究成果,丰富燕赵文化内涵。同时,为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应用参考,促进非遗的科学保护和弘扬振兴。
       非常感谢您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并欢迎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与监督,共同为我省文化和旅游业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您对以上办理情况有何意见,请填写《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附后)并及时反馈。

      2020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