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1503、1546、1878号建议的并案答复

2020-05-18 10:55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国宝莲、曹宗华、张振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收悉,现并案答复如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全面提升、重点突破、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中国道路,推进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文化服务,着力提升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采取加强设施建设、丰富服务供给、完善运行机制、繁荣文艺创作等举措,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作。

一是实施攻坚行动,强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去年,对照中央和省部署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领域改革任务和重点工作,在省文旅厅统一部署和大力推动下,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各相关单位采取有效举措,强力推进改革任务攻坚行动。如保定、邢台市将县级“两馆一站一心”建设纳入了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年终专项考核;唐山市将改革工作列入市深改办考核事项和市委市政府督办事项;石家庄、秦皇岛、张家口等市反复到各县区开展督导检查,现场发现解决问题;廊坊市对进展缓慢的县(市、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张家口市文旅局主要负责同志给各县(市、区)长写亲笔信,督促各地加快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在全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了2019年度工作任务。根据各市上报数据,全省13个市、168个县(市、区)均印发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完成率100%);全省累计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7897个,覆盖率达到90%;288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完成总分馆制建设,完成年度改革目标。

通过实施攻坚行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大幅提升,有力促进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保定市统筹全市财力,投入1.2亿元启动市级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 “四馆”整改提升项目。邯郸市大力推进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整合闲置中小学校等资源,在村(社区)统筹建设一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沧州市推进“文化干细胞”培育工程,鼓励文化类社会组织和小微文化企业,向群众提供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承德市围绕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空白点”,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先后实施了“城市书房”“政企共建”文化站项目。唐山市依托现有设施,开发文化馆直录播系统,实现了与乡镇、村文化设施的“零距离对话”。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按照首批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安排,去年,我们联合省财政厅组织开展示范区验收工作。经第三方暗访、实地检查和集中评议,石家庄市井陉县等十个县(市、区)验收综合得分均超过验收合格分数,顺利通过验收。两年来,各创建地区党委、政府将创建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重要内容,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人才保障、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推进,全面促进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发展和优化升级。2000万元省财政引导资金成功撬动地方财政和其他资金投入超过7亿元,一批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迁安市、丰南区和清河县等县(市、区)真抓实干、着力创新,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省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唐山市积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中期评估中名列第三。

三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全省各级各类文化机构、演出团体组织开展文化“七进”惠民演出近20000场,完成年度任务200%,惠及群众1500万人次,文化服务民心工程取得成效明显被誉为“燕赵大地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深扎基层,始终秉持“把好演出、好文化送到田间地头”的服务理念,平均每两天半就要赴一个乡村开展一次文艺演出,深受人民的欢迎和喜欢。按照中央和省委安排部署,全省文化和旅游部门、各类文化机构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20000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沧州市刘吉舞狮团圆满完成国庆首都联欢活动现场表演任务,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热烈喜庆的社会氛围。省群艺馆创排数来宝《塞罕情》、石家庄市群艺馆创排丝弦小戏《村官三把手》从全国7905件作品中冲刺进入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村官三把手》荣获大奖,全国仅20件作品获奖,为我省赢得殊荣。

针对深度贫困地区,我们还组织实施了提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双基提升”工程,有效补足了我省深度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短板,为深度贫困地区的人民也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文化服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持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攻坚行动,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一是推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制建设。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合理布局,将若干人口集中,工作基础好的乡镇(街道)的综合文化站建设为主题性分馆,使之成为覆盖周边乡镇(街道)的区域分中心。通过县级文化馆总馆整合县域群众文化艺术资源,加强对县域文艺创作、文化活动、队伍培训和辅导等方面的统筹。通过县级图书馆总馆整合县域公共阅读资源,实现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数字阅读的共享、阅读活动的联动和人员的统一培训。发挥分馆作用的同时,加强基层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建设,以此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日常生活。

二是提高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财政部《关于提高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的意见》,按照能统则统、宜融尽融的思路,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有机衔接,科学规划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到2023年,全省所有县(区、市)建立完善的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机制,实现文化惠民工程基层布点更加均衡,文化惠民工程资源在基层有效统筹,服务方式有效创新,服务人群有效扩大,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今年我省将印发《关于提高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的实施方案》,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一批试点县(区、市)开展建设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优秀的文化演出。

三是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受疫情影响,群众文化体验方式、消费方式发生明显变化,远程服务、在线体验、在线消费需求激增。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加快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在县级以下推动融合发展,实现各级公共文化云平台之间互联互通;县文化馆对接省、市公共文化云平台,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验方式。丰富本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建设各类便于传播、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普及资源、全民阅读资源、群众文化活动资源以及地方特色资源,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拓展功能,面向不同群体,开展主题阅读分享会、大师课、公益音乐会、艺术沙龙、创意市集、街区展览、手艺工作坊等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

四是开展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推动设立全民艺术普及日,鼓励各地举办全民艺术节,增强社会影响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文化创作生产与传播,充分发挥国家艺术基金、群星奖、燕赵群星奖等示范作用,推动创作更多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群众文艺精品。举办广场舞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

五是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推动实施全民阅读推广人和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培育计划,鼓励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书评人等积极组织阅读和艺术普及等推广活动,并通过自媒体、小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传播艺术和阅读知识,充分发挥在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市、县为单位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惠民生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探索打造文化志愿服务网络平台,推动建立各类服务老年人的文化志愿团体。做好文化志愿者分级分类管理,进一步规范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加强对老年文化志愿者进行动态管理和培训辅导等。健全完善文化志愿服务激励制度,逐步建立星级文化志愿者认证制度,对服务时间长、表现突出、贡献较大的优秀文化志愿者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增强广大文化志愿者的工作成就感和社会荣誉感。

非常感谢您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并欢迎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与监督,共同为我省文化和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020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