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对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1427号建议的答复

2020-05-18 10:42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张俊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文化市场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根据中央有关政策精神,结合河北实际,2016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河北省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将戏曲事业纳入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细化戏曲相关政策落实,全方位推动戏曲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各市也纷纷采取了落实措施。我省戏曲发展的外部环境日渐改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也推动了院团排演热情的持续高涨。在剧目的创排、演出,剧团的整合、发展,人才的培育、成长等多个方面都有了较好改观,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您提出的工作建议有些已实施,有些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落实。
针对培育戏曲文化市场,现已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完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机制。
       依据相关政策,我省戏曲人才培养工作全面铺开。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作为我省戏曲专业人才教育基地,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改善戏曲教育的师资力量、戏曲学生免学费等,并与中国戏曲学院共同开办了河北梆子本科班,招收学员25人。在加强专业戏曲院校培养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戏曲院团吸收团带学员。如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与市艺术学校联合办学,在非遗传承基地开设了学员班,现有学员60名。邯郸市为解决市平调落子剧团人才断档、后继无人问题,经市文广新局同意、相关部门批准列入全省招生计划,市艺校从全市小学毕业生中招生55人,成立平调落子戏曲班,学制五年。近三年戏曲院团与学校累计培养输送戏曲专业人才600余人。
       积极申报文化部“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及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西路评剧人才培养、河北梆子武戏人才培养、京剧奚派表演人才培养、豫剧桑派表演人才培养等十余个戏曲类人才培养项目在河北落地,实施以“师徒传承”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传承戏曲表演艺术精粹,培养提升戏曲专业人才200余人。在河北省文化事业“十三五”规划中设立了河北省青年戏曲编剧、音乐家培养项目,重点选取河北梆子、评剧等代表性地方剧种,由专家对青年戏曲编剧、音乐家进行培训,当前共培训各类戏曲人才40余人。为拓展戏曲培养渠道,加大戏曲人才推广力度,2018年起,实施了河北省戏曲中青年演员推广工程,两年来,共精选全省23个剧种的80多位中青年演员,通过专业授课培训,录制完成了300多段音视频资料。
       二、加大戏曲剧目创作演出扶持力度。
       一是我省通过实施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扶持了河北梆子《六世班禅》《李保国》《甜水湾》、丝弦《大唐魏徵》、京剧《奚啸伯》、评剧《安娥》《秋月》等一批戏曲优秀剧目的创作,其中《六世班禅》《李保国》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李保国》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安娥》《李保国》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20余部戏曲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支持,还有多部剧目参加了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国豫剧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评剧艺术节、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等大型展演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2017年修订的《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管理办法》,又把支持戏曲剧本创作和优秀传统剧目整理复排纳入了精品工程专项经费扶持内容,三年来,共扶持新创戏曲剧本16部,扶持优秀传统剧目整理复排12部。
       二是将戏曲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搭建戏曲剧目演出平台。支持各级各类戏曲院团发挥优势,常年开展驻场演出;鼓励各级戏曲院团开展基层惠民演出。通过中国评剧艺术节、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京津冀优秀剧目展演、河北省戏剧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平台,推广了我省优秀戏曲传统剧目及优秀新创剧目。2016年以来,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和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我省共下达资金5700多万元,用于组织实施“送戏下乡”活动,累计演出15300余场。2019年,为贯彻落实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三深化、三提升”活动的总体部署,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七进”演出活动,推动全省各市县区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增加了基层戏曲演出场次。从2017年开始实施的“省会文化惠民卡”项目,三年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共发行文惠卡10.7万余张。衡水市两年来也发行了文化惠民卡1万张。文惠卡的发行大幅提高了戏曲演出场次、上座率和演出收入,有效激发了戏曲演出市场活力和各院团演出创作的积极性。
       三、组织戏曲剧种普查和整理工作。
       2015年起,我省先后开展了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和艺术院团调研工作,对地方戏曲剧种的形成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分布和流传地区、演出团体、人才状况、演出剧目、生存现状等进行了全面调研,建立了河北梆子剧种数据库和信息共享交流网络平台,实现了对该剧种文化资源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同时,由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牵头编纂了《河北梆子传统剧目大典》,整理收纳了430多部河北梆子优秀传统剧目,对省戏河北梆子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该套图书作为国家出版局重点出版项目于2019年正式出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编撰的《中国戏曲剧种全集》,我省承担了25个戏曲剧种的编撰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克服困难,努力推进。
       四、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2017年起,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文明办等五部门持续主办了“知声腔国粹 爱家乡文华”全省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省形成了浓厚氛围,产生了广泛影响和声势。2017年,《李保国》于9月21、22日在河北农业大学隆重上演,正式启动了省级院团的演出任务。全省各级各类院团均在当地文化部门的组织动员下,演出场次向进校园倾斜。仅2017年全年完成各类戏曲进校园演出8100场,2019年又开展戏曲进校园演出3000余场。此外,各级文化部门和文艺院团积极探索丰富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外延,创新方式,营造浓厚了戏曲传承氛围。
      结合您提出的意见建议,为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戏曲文化市场,我们还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健全培养引进机制,提供人才保障。
       树立久久为功的观念,树立多元开放的观念,采取多种渠道、多措并举进行戏曲人才培养,并根据不同剧种、院团、人才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长远规划。如鼓励专业院校培养与院团团带培养相结合以增加舞台实践能力,鼓励校校合作、团校合作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对人才数量偏弱的编剧、导演、音乐等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对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实行减免学费等方式,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致力于戏曲演艺的行业;实施“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发挥老艺术家教学传承作用,完善戏曲艺术表演院团青年人才培养机制;针对戏曲人才成材的特殊性,增加对青年戏曲人才创排演出的投入,鼓励院团给青年戏曲人才创作演出的机会,为青年戏曲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畅通专业人才的引进通道,积极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同时建立完善戏剧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为戏曲事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
       二是建立稳定投入机制,提供资金保障。
       以扶持精品创作、人才培养和大型品牌文化活动为重点,通过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加大投入,力度扶持戏曲艺术发展。采取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举措加大惠民演出力度。同时充分发挥河北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对戏曲类项目的指导,帮助他们争取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同时,规范这些资金的使用,确保资金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三是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社会效益。
      戏曲艺术的发展还需要整个社会的认同,需要切实加强对戏曲传承发展的宣传普及,努力在全省形成重视和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共识,为推动我省戏曲传承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通过现代化传媒渠道,宣传、讲解、普及戏曲审美知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戏曲艺术、欣赏戏曲艺术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戏曲通识教育,建立“戏曲进校园”的长效机制,结合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活动,普及戏剧知识,积极培养戏曲受众,拓展我省戏曲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通过网络媒体、影视书刊、活动节庆、广场文艺、校园文化等活动持续加大对我省戏曲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我省戏曲的社会影响。
       四是坚持传承创新并重,不断丰富内涵。
       持续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在保护好我省传统特色和精华的基础上,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表现形式;积极拓展市场运作模式,探索生产营销路径,将传统演出市场与当代管理经营理念结合,不断激发戏曲市场活力;推动传统戏曲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扩大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传统戏曲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传统戏曲与文化产业相融合,通过市场机制与行动手段,提炼传统戏曲艺术特色,实现传统戏曲艺术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挖掘传统戏曲的旅游资源价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动能,同时扩大戏曲文化的影响力,使之在文旅融合中实现自我的传承与发展。
      非常感谢您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并欢迎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与监督,共同为我省文化和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020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