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疆巴楚县大力发展旅游,并以红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不仅完善了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还让周边村镇如阿纳库勒乡塔拉硝尔村的村容村貌、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增加了村民就业创业机会、拓宽了群众脱贫致富渠道,老百姓的观念转变了,生活也越过越富裕。
创5A带动村民参与旅游发展
红海景区所在的塔拉硝尔村是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村。该村村民阿不都热西提·吾布力过去主要在家务农,家庭年收入不足万元。近两年,他学会了烤肉,又研究出烤鱼、烤蔬菜等特色烧烤,一跃成为景区里的“美食家”,80元一条的烤鱼,他周末一天就能卖出十几条。阿不都热西提·吾布力说:“靠着红海景区,我的烤鱼出名了,收入也比过去多了好几倍。”
村民塔印儿·吾拉依木2年前到红海景区应聘,成为一名区间车驾驶员。以前他在家务农,年收入1万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塔印儿·吾拉依木进入景区工作后,月薪有2100元,加上年底奖金,一年能赚3万余元。
巴楚县旅游局副局长、红海景区管委会主任梁保军介绍,自从2015年红海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来,景区品质进一步提升,全县农牧民也通过从事特色餐饮、民族家纺、商品销售、民俗演出、景区讲解、民族手工艺制作等,直接或间接实现就业和脱贫。
多措并举推进脱贫工作
截至目前,红海景区以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产品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打造丝路文化博物馆和民俗文化“活化石”为重点,以“丝路之驿、胡杨之都、美食之城、文化之地”为品牌,以旅游惠民富民为目标,累计投入近5亿元,全面提升了红海景区乡村旅游质量档次和文化内涵。建设完成了乡村旅游道路、特色步道、骑行道、水上游道共计100多公里,建设完成自驾车停车场、区间车生态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马车停车场、骆驼队区域等多种类型的停车场,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
景区还配合交通环线建设了马(骡)车队,20驾马车分别交由20户贫困户在景区运营,忙时务农,闲时赶马车。塔拉硝尔村村民帕热马提·热合曼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一辆马车在旅游旺季时的赶车日收入可以达到300—500元。2015年,帕热马提·热合曼成为景区的一名保安,月收入2600元,一年下来收入可以达到4万多元。
梁保军说,红海景区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地域特色文化传承为引领,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按照“做点—连线—带面”的思路,大力推进区域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积极搭建群众就业平台,促进旅游富民。
带动更多农民脱贫
2018年,红海景区接待游客总量为5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8亿元。目前已打造了刀郎民俗文化村、喀什河丝路古道、曲尔盖金色胡杨岛、红海水上乐园、红海湿地公园五大功能旅游区,景区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荣誉称号,海内外游客慕名而至,游客接待量连年快速增长。农牧民参与到了景区餐饮服务、手工艺品、民族服饰、土特产、瓜菜销售等经营服务中来,间接带动1100余人就业增收。在旅游高峰期,古道巴扎上卖凉皮子的农户每天收入可达600元以上、卖烤肉的农户每天收入可达近千元,旅游富民不再是“口号”。
据统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塔拉硝尔村村民进景区就业从业者达56人,辐射家庭人口280人,其中建档立卡46户210人,占贫困户总数48%,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已达到国家脱贫标准,旅游精准扶贫成效明显。同时,景区还带动周边其他村就业创业近2000人,其中直接解决就业331人,80%是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可达2.3万元。
目前,巴楚县为带动更多农民脱贫,正利用红海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借助巴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将各类优秀、传统的特色民俗文化项目,特别是濒临消失的珍贵的民族优秀文化进行梳理、整合、包装、设计和统筹、运营,搭建一个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同时,利用农业优势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现代农业+休闲文旅+田园社区”的产业体系,实现全域旅游、全域发展。
新疆巴楚红海:借创5A促乡村脱贫
2019-04-18 11:18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