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翔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省农村文化体系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划时代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理念,为我国乡村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引领。省文化厅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推进农村文化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组织实施了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和民族自治县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共完成72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群众文体活动、创新服务方式、做好其他公共服务五个方面的服务内容。按照统一部署,省级文化、广电、体育部门分别按照2万元每村的标准,各投入9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中宣部“七个一”标准,用于每个示范点购置配发文化设备器材,此项工作已累计投入9000万元。以中宣部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村建设为抓手,推动全省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开展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围绕“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任务,省文化厅开展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在15个申报的县(市、区)当中共有10个县(市、区)获得“首批省级示范区”创建资格。2017年4月和8月分别组织召开了“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会议和交流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重点督导,示范区的创建推动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
三是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打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由河北省文化厅主办、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与演出地文广新局承办的“大地情深”——河北省“群星奖”获奖作品及优秀作品巡演活动,启幕于唐山市丰润区,收官于张家口市阳原县,历时4个多月,河北省文化厅专门下拨了40万元作为2017年巡演专项活动经费。本次活动按照“精品、惠民、节俭、可持续”的原则,重心下移,深入基层,多向农村地区倾斜。本次巡演以剧场演出、文化广场演出和流动舞台车演出相结合的方式,把群众文艺精品送到了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山脚工地,让基层百姓在家门口共享优秀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基层群众8万余人,受到了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根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其中每个乡镇每年至少要有5场以上戏剧、曲艺等文艺演出。这些文化惠民活动极大满足了最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娱乐需求。
四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人才建设。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切实落实关于开展边远贫困农村地区文化人才支持工作,进一步促进全省贫困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省文化厅于2017年5月至10月在全省组织举办九期“全省边远贫困地区村级文化志愿者广场舞培训班”,主要为全省已经建成的450个“河北省贫困地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村”培训了500名左右的广场舞文化志愿者。按照《文化部 中央文明办关于开展2017年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和《2017年“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相关要求,为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缓解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不足、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我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河北省2017年“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省、市、县三级分别设立了“阳光工程”项目执行办公室,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认真筛选、推荐本辖区有文艺专长、热心社会公益的群众文艺骨干或文化能人作为文化志愿者,全省共招募80名“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含30名农村文化志愿者和50名乡村学校少年宫志愿者)派驻农村和乡村学校少年宫,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做好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我厅还积极组织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人员、文化馆业务骨干和文化志愿者积极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志愿者的视野,规范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五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一是对传统非遗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将有较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项目列入各级非遗名录。二是对现有的传统非遗项目进行抢救保护和扶持。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以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依托,通过搭建平台、重点展示、挖掘整理、传承培训等措施,实现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在农村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训,通过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和培训,委托高校进行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等举措,使传承人群达到强基础、拓眼界、增学识的目的,实现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效果。
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存在着基础设施总体滞后、人员队伍建设薄弱、民俗特色文化流失等问题。下一步,我厅将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要求,依据《河北省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导则》等标准、规范,合理配置和规划布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高建设水平,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扩大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二是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实施百县千乡万村群众文艺骨干培训计划,为基层培养规模较大、相对稳定、专业水平较高的文艺骨干。根据群众文艺特点,积极发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等群众文艺团队。建立文化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服务记录、激励保障等工作机制,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三是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特色非遗项目为依托,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相结合,在农村地区创建一批非遗小镇,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共赢。按照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要求,制定我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意见,促进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乡村精神风貌和精准脱贫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形成点线面立体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和文化生态。
河北省文化厅
2018年7月6日
(来源:厅政策法规处)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8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