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文化安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我省历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始终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弘扬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坚持在发展中传承、在开放中保护、在创新中培育、在包容中涵养、在传播中弘扬。近年来,省文化厅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多措并举,积极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扎实做好“文化安全”工作。
一是积极搭建平台,让广大群众直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廊坊市群众艺术馆二楼设立了非遗展示厅,开展宣传展示、培训活动。秦皇岛市昌黎县开展了“非遗项目进景区”活动,组织地秧歌、皮影戏、昌黎民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演出28场。唐山市开展了乐亭大鼓展演、乐亭皮影戏巡演等一系列宣传展示活动。保定雄县建有180平米的展示场馆,系统归纳梳理了鹰爪翻子拳流传历史。清苑哈哈腔剧团2017年下乡演出300余场。邯郸市涉县建设了女娲文化展览室。冀南皮影戏全年开展宣传展示活动130场,进校园活动24场。建立了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传习所、魏县土纺土织展厅及魏县四股弦培训基地,并开展相关传习、培训活动。板城烧锅酒建立了非遗传承所。承德市丰宁布糊画参加了“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丰宁满族剪纸参加了第十二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河北梆子在河北博物院展出《金声天韵——河北梆子艺术展》。昌黎皮影戏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活动。2017年底,省文化厅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倡导新风尚,营造新气象,创造新业绩”——2018年河北省千场非遗展演进万家活动,共计展示、演出1100余场。2018年5月,在河北省博物院举办了第十一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内容主要包括:河北省传统工艺精品展、传统戏剧展演、传统工艺品展览展销、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路径探索座谈会、纺织类非遗创意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6部分。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2017年,中央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河北共计2119万元,省级财政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共计1100万元。根据《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原有资金使用上增加了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补助资金、省级非遗小镇创建引导资金、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规划区(如:雄安新区、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段)等)的非遗保护补助资金、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抢救性记录资金使用内容。研究制定了我省“振兴传统工艺”计划,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形成地域特色品牌。2017年,河北大学和河北美术学院两所高校入选了全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实施高校名单,全年共举办三期培训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和动态管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青年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项目。实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保存项目,推动各级各类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
三是以校园为阵地,在全省青少年中大力开展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工作。2017年河北省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传播普及、进校园活动,全省共举办1000多场次,参与人数达200多万人。省文化厅、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传统戏剧、皮影戏、武强木版年画、廊坊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固安戏剧脸谱走进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市西里小学、石家庄市中华大街小学、石家庄市第五十一中学;石家庄市发挥民间力量“国粹非遗”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场、进军营等活动,目前已进驻学校21所,少年宫3所,进驻非遗项目10个,打造特色学校3所,向学生普及非遗知识11万人次;唐山滦南县组织“三枝花”(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进校园传承保护,吸引了2000多名中、小学生报名参加;定州市以“知声腔国粹,爱家乡文化”为主题,组织7家优秀剧团10余出经典剧目,进校园演出69场,开展戏曲知识讲座60余次。在一些重点院校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研究基地,例如子位吹歌、乐亭大鼓、乐亭皮影戏、青龙猴打棒、太极拳等传承基地,并成立了非遗社团、兴趣小组。对于辐射带动和促进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我省唐山市、秦皇岛市举办唐山皮影、玉田泥塑、冀东民歌、昌黎地秧歌培训班,对全县骨干美术、音乐教师进了培训;丰宁县在小学、职教中心设立剪纸课程,每周上课;唐山市乐亭县编辑了《乐亭大鼓说唱艺术》《乐亭皮影》小学高中低三个年级的校本教材及教学视频光盘。邯郸市在经济开发区东填池、西填池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赛戏》。2018年5月举办的第十一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除展览展示外,石家庄市裕华区、长安区、桥西区、新华区等所属200余个社区、学校都将陆续举办各类非遗主题活动。主办方委托国翠非遗保护有限公司、河北省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中心两家社会机构,选取大家熟悉的剪纸、面塑、泥塑、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术项目,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社区、学校,近距离向广大群众、青少年展示非遗魅力,让广大群众、青少年了解非遗项目,掌握非遗知识,形成保护传承非遗的共识。
四是做好宗教“文化安全”工作。宗教工作系统是“文化安全”的重要领域,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近年来,省民宗厅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开展宗教教职人员教育培训专项行动、宗教思想建设专项行动,以及“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征文研讨活动等实际举措,引导宗教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引导宗教界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信众、凝聚共识,促进宗教文化自觉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
当前,“文化安全”工作须积极适应文化建设新常态,下一步,我厅将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厅将联合省教育厅将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纳入教育体系,与校园重大文化活动相结合。将各地优秀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等内容按照地区、类别进行分类,编印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适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学习的读物和教材,逐步将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各地教学计划。在目前教育系统开展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展演评比等活动,展示大学生风采。以“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日为契机,深入校园组织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展览、演出、讲座、论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平台,培养广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以家乡历史文化为荣的自豪感,以先进文化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二是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公共文化职能,组织开展传统文化项目展演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微信等多种信息传播渠道,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受众率,营造了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使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不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其生存发展开辟新天地。
三是配合省民宗厅等部门,继续做好宗教“文化安全”工作。将持续深化宗教教职人员教育培训和宗教思想建设专项行动,多形式、全方位地在宗教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省各宗教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切实维护宗教领域“文化安全”。
您对以上办理情况有何意见,请填写《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附后)并及时反馈。
河北省文化厅
2018年7月6日
(来源:厅政策法规处)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8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