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务云邮件系统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业务中台系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资讯网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建设成果

2013-01-14 00:00 

 

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2008年,省文化厅制定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命名与管理暂行办法》,并先后命名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沧州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邯郸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体育学院、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等13个省内大中专院校等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这些基地通过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教育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不仅丰富了广大师生的文化生活,而且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起源于1902年创建于北京的顺天府学堂和1906年创建于天津的北洋女师范学堂,是我国目前规模较大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

2005年成立“河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同时设立“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方向,先后组织了40多次民间田野调查,研究生研究成果显著。2005年,在学校举办了“皮影戏艺术讲座”; 2006年,与河北省文化厅合作承办了“河北皮影戏进校园”活动;2005年、2007年在学校两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览。

河北师范大学有武术协会、民俗文化社、扶梅剧社、曲艺社、太极拳协会、梨园春戏曲学会、中国汉服社等诸多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校团委的指导下经常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有关的活动。

2006年至今,每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校团委都组织实践小分队奔赴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展开对曲周龙灯、保定老调、沧县舞狮、抚宁太平鼓等非遗项目进行调研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近年来河北师范大学开设了民间音乐等有关非遗宣传保护的选修课,有针对性的加强广大学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宣传保护工作,并号召学习相关研究学者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燕赵文化的研究力度。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是河北省唯一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

2004年,学校建立了“河北大学芦苇艺术研究所”,该所以白洋淀杨丙军芦苇艺术公司和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为基础,发挥高校雄厚的人才资源优势,传承了保定白洋淀的地方文化特色,丰富了我国工艺品的种类和艺术表现形式。几年来,学校以该所为依托,经常开展以芦苇画艺术为内容的教学、展示、研讨、交流等传播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2009年,出版了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杨文会教授主编的《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包括《曲阳石雕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等7本书,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研究得到了拓展,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2005年2月开始,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研究生在专业教授的带领下,每年坚持对“高洛古乐”进行定期现场考察和观摩学习。音乐学硕士点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对河北省的民间音乐给予充分的关注、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体验原生态的民间音乐,传承“音乐会”这一古老乐种,把它保存并发扬光大。

将河北民间艺术定窑陶瓷艺术与设计造型装饰艺术教学相结合,发挥了该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我国传统艺术的领悟和认识,开发了传统艺术内涵与现代表现形式。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既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又是河北省民族教育基地、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在教学中开设了民族学、民族体育、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绘画及民族工艺制作等课程,为传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规范、整理了二贵摔跤、珍珠球、蹴球、木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列入了体育系正常教学计划,授课总数达72学时。成立了少数民族体育训练队并长年坚持训练,并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体育比赛。在全国第八届民运会,学校学生表演的二贵摔跤获得金奖。在河北省第八届民运会上,学校派出的32名运动员参加了秋千、押加、陀螺、蹴球、板鞋竞速、射弩等6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11金、5银、3铜的佳绩。

近几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还编辑出版了《北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集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程》、《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简明满语教程》等8部著作。学校的“承德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以“承德清音会”的名义,列入了河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河北民族师范学校还以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课余文化活动。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自2009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以来,认真贯彻有关文件精神,把继承和弘扬杂技艺术,同人才培养和节目创作精品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把握、探索整理、积极传播吴桥古老优秀的杂技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杂技的继承和保护工作,成立了杂技保护领导小组,加强了领导,明确了责任。二是积极协调吴桥县文物保护所,搜集古老杂技文化优秀传统节目,融入杂技教学之中,一边继承传统,一边开展创新节目。三是在继承传统节目的同时,大力开发杂技新作品,20多年来创作了《杂技娃》、《蹬人空竹》等30多个节目,且均荣获大奖。四是聘请吴桥籍杂技老艺人,到校现场指导教学、传授技艺、讲述节目的发展史。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在文化部、商务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培训中心”和教育部批复的“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的作用,认真落实好国内外杂技人才的交流和培训工作,为国家培养杂技人才近2000人,为21个国家培训外籍杂技学员近300人,达到了以“杂技为媒,传承技艺,增进友谊,促进交流”的目的,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沧州师范学院

沧州师范学院通过普查建档、摸清家底,努力培养、建立队伍,加强研究、促进传承等措施,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为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0年第五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以“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为主题的“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项目展演”在沧州师范学院广场举行,整个活动内容丰富而精彩、形式生动而多样、组织系统而严密。通过组织参与活动,该校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和震撼,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沧州的情感都有了全新的体认。近两年沧州市先后举办了吴桥国际杂技节和沧州国际武术节,在两节期间由沧州市体育局统一组织了万人传统武术汇演,沧州师范学院体育系成立了以沧州20位武术名师之一的温静老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表演太极拳的孙春艳老师、传统武术代表王俊红老师为主的教练员领导小组,成立了一个一百人左右的教练员队伍,对本校三千余名同学进行多个拳种的武术集训。

通过以上各项活动,既促进了广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巩固,又使其对传统武术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河北科技大学

近年来,河北科技大学积极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形成了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郁氛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以理念为先导,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2005年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主题研讨会,初步确立了非遗进校园的工作思路。有重点地选择部分学院作为试点单位,组织学习研讨关于非遗的相关知识,开展非遗进校园试点工作。

——以课堂为主渠道,将非遗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如艺术学院将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辛集农民画等艺术形式与专业教学结合,作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学校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作为全校选修课程,设置40个学时,2个学分,纳入了学校整体教学学分体系。学校与地方优秀民间文化组织联合,成立了“河北科技大学冀派内画研究中心”,著名内画大师王习三被学校聘为特聘教授,亲自开设课程、传授技艺。

——以实践为着立点,大力开展非遗传播活动。2008年6月,与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主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河北省首届民俗文化节”。多次组织文化采风队赴常山战鼓、二中摔跤等项目发源地进行采风,考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学校已排练了二中摔跤、常山战鼓多个非遗节目。此外,学校还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资料中心”,在校园形成了浓郁的传播非遗的文化氛围。

以上各项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刘云山、刘延东同志作出批示,要求予以推广,刘延东同志于2009年11月8日亲临学校考察指导。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予以多次报道。


石家庄学院

近年来,石家庄学院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向大学生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保护理念,引导学生自觉地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事业。

一是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班子,并落实了各项活动经费。二是积极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生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编订在了培养方案中,在全校开设了非遗公共选修课。历史文化系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专业三个方向之一,并成为文化产业管理重点建设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时,还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室,重点介绍河北省和石家庄市国家级、省级非遗内容。美术系以公选课的形式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课,并针对本系的特殊需要,将非遗课程列入了专业课程。体育系把太极拳等传统武术项目作为全校必修的公共体育课程等。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非遗调查整理保护工作。2010年暑期,组织有关专业学生14人,赴井陉县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先后整理申报6项非遗项目,均列入井陉县县级非遗名录,其中3项列入石家庄市市级非遗名录。 四是形成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学校教师有关非遗论文达50余篇,省市级课题20余项。此外,还编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与井陉县文化馆合作出版了《井陉年俗》等。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自被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以来,在学校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医学院制订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成立了“非遗传播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了《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关于加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推广,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以“河北古代名医学术”传播为主体,把传统文化与中医药专业的专业教育相结合。多年来,中医药专业教师对河北历代名医研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及时地将研究成果融入到了教学中。2010年该院学生获批七项校级创新性设计实验项目,校级挑战杯一、二、三等奖各一项。三是将传统文化传播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长期的工作,融入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2010年中医学院学生参加了全国首届“华佗杯”全国大学生针灸技能大赛获团体三等奖和单项二等奖。此外,中医学院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还多次获得省、市级先进称号。四是中医学院建有中国医史馆、中药标本馆、针灸陈列室、药植园、推拿功法练功房等专设场馆,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搭建了各种形式的平台。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对河北梆子、河北民间舞、河北民歌等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弘扬工作。

一是学院立足现有师资,同时遍寻河北民间老艺人,如河北民间舞艺术家黄济世、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闫春花等,深入挖掘燕赵文化艺术资源。在抢救和保护非遗大量实践基础上,完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中华舞蹈志——河北卷》、《燕赵文艺史话——舞蹈卷》等几部优秀作品及大量的论文作品。二是该校舞蹈系全力打造并建设河北民间舞精品课,在此基础上编排的“河北民间舞组合课”,在第八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精品组合课”项目中荣获“保护传统文化贡献奖”,该课程被评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表演艺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河北省级精品课。三是精心创排优秀节目,积极传播弘扬燕赵文化。舞蹈系在保留《丰收板舞》、《茉莉花》等传统精品舞蹈节目的基础上,创作了《桃红杏娥》、《花舞情》、《亲兄热弟》等一批河北民间舞蹈新作。在“衡水风情”大型文艺晚会上,编创、演出了《疯秧歌》等节目。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衡水内画”艺术搬上了舞台。戏剧系带领师生走进校园、走进旅游区举办演出,大力传播和弘扬河北梆子艺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邯郸学院

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传播,邯郸学院实施了赵文化普及工程、邯郸文化进校园工程、先进文化践行工程、文化校园塑造工程等“四项工程”建设,构建了邯郸地方文化、民族优秀文化、现代先进科学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教室、进课堂、进社团、进网络、进宿舍、进头脑等“八进体系”。先后成立了邯郸文化研究所、赵文化研究中心、太极拳文化推广中心、磁州窑文化研究中心,作为推动非遗工作的主要机构。2009年在学院召开了“赵国历史文化暨赵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学术年会”。在院报开辟了非遗专栏,学院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向全世界推广太极拳。加大科研立项力度,科研立项近50项。出版了《邯郸文化脉系》、《邯郸成语典故英汉对照读本》等专著,编印出版了教材《二十八式太极拳教程》等。此外,还利用课前十分钟和课间操,在学生中开展讲成语故事和练太极拳。目前,学院学生人人会打太极拳,太极拳表演队多次参与国家、省、市级大型活动的表演。

特别是被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以来,邯郸学院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和力量,从太极拳、邯郸成语和磁州窑文化等项目着手,进一步深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播。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以体育教学、艺术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载体,大力开展经常性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教学、展示、研讨、交流等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自1989年以来,学院就初步形成了以弘扬太极拳文化为主旨的体育教学特色,1990年成立了武术太极拳协会,2005年太极拳正式列入公共体育教学计划之中,要求所有大学生必须学会24式简化太极拳,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太极拳公共选修课。同时,以太极拳为载体,以弘扬和传播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紧密结合高校特点,深入研究太极拳教学规律,构建出了适合高校特点的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教学与传播模式。

河北科技师范大学艺术系在教学中多次邀请入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课堂,教授抚宁鼓吹乐、昌黎民歌、抚宁剪纸等内容。此外,还定期举办剪纸艺术展,许多学生的剪纸作品已被作为对外国际交流的礼品赠送给美国等国家的大学收藏。同时,学院依托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润物雨”民俗艺术大展等活动以及师生代表团赴美文化交流活动等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重点的各类传承教育活动,激发了广大学生学习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河北体育学院

多年来,河北体育学院始终坚持以实际行动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2004年,我院被河北省民宗厅、河北省体育局命名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综合训练基地”;2009年,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

我院坚持“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培养文武兼备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将河北民间武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舞龙舞狮、书法等作为全院必修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从制度上保证了非遗文化传播。2007年,学院被教育部大体协评为“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先进单位;2008年“河北民间武术”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10年被选为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

为传承河北民间武术文化,我院先后聘请了全国十大武术名师、劈挂拳研究总会会长郭瑞祥,八极拳第七代嫡传人吴连枝,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乔式太极拳创始人乔松茂,永年太极拳学院院长、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杨振河等民间武术大师担任学院客座教授。成立了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武术文化及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相继出版了《河北民间武术文化丛书》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教材和专著。在国际、国家级武术赛事中,共获得8金、25银、6铜以及国家级一等奖一项,金奖一项、银奖三项。

2003年以来,组队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第七届、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独立参加河北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了优异成绩。学院先后承担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核心期刊22篇,省级期刊136篇,获国家级论文奖2项。


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

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隶属于抚宁县人民政府,属国有独资企业。成立于2007年3月,是集餐饮娱乐、文化观赏、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大型企业。该中心长期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为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7月27至8月1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河北省文化厅、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在美丽的秦皇岛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主办了“第三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暨第七届中国南戴河荷花艺术节” 活动。活动以“弘扬民族民俗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主要特色为:演绎民俗风情,荟萃民俗美食,博览民俗百工,发展文化旅游。大型文艺演出、非遗系列展演、地方美食联展、传统手艺展示、民俗摄影展览、文化旅游论坛等系列活动将精彩纷呈,大放异彩,为旅游消暑度假的人们奉上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活动依托全省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港城独特的自然旅游景观,丰富河北民俗文化内涵,凸显港城民俗文化元素,以民俗文化为特色带动和提振当地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为载体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展示文化惠民成果,推进旅游立市战略,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促进产业经济增长的一次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