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基本经验,集中展示全国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健康深入开展,同时,丰富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由文化部等13个部门共同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于2月5日至15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成功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路甬祥,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张榕明、林文漪、王志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参观展览。
本次大展以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主,从全国精心选取了180多项在“非遗”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项目参展,基本囊括了中国制陶、刺绣、玉雕、石雕、木雕、纺织、制茶、剪纸、印刷、中医药等领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技艺项目,邀请了170余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和生产工艺流程,展出的珍贵实物近2000件,分为绘饰生活、文明天下、抟泥成器、点石化金、锻造辉煌、品味醇美等10个展示部分。
此次展览,我省衡水内画、曲阳石雕、蔚县剪纸、武强木板年画、易水砚、大厂花丝镶嵌、定瓷等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百余件精品参展,王习三、邹洪利、陈文增、周淑英、康英勤等5名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现场技艺演示。展览期间约有15万人参观河北的项目。我省项目精致的展品、精湛的技艺和精采的表演,受到各级领导、新闻媒体及中外游客的热切关注和一致肯定,充分彰显了河北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展示了近年来河北在文化建设,特别是在非遗生产性保护方面的积极成果,取得了显著的展览效果。
一是领导充分肯定。2月5日开幕式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在曲阳石雕展位与项目传承人刘红立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了石雕的发展状况,对曲阳石雕适应市场需求,勇于创新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传承人将传统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刘红立称,曲阳石雕的生产性保护很重要,既加强了曲阳石雕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又发展了文化产业。只有不断创新产品,不断创新技艺,不断壮大队伍,才能在传承中发展。 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参观了我省的大厂花丝镶嵌和蔚县剪纸两个项目,向代表性传承人马福良和周淑英详细询问项目发展情况,并对河北通过采取生产性保护方式,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市场,培育发展活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予以了充分肯定。
二是观众热烈欢迎。本次展览我省参展作品精、展位大、特色鲜明。如易水砚《三人行,必有我师》、《书魂》,武强木版年画《龙腾盛世》,蔚县剪纸《生命树》,曲阳石雕《生生不息》,花丝镶嵌《八宝莲花碗》,衡水内画《祥龙献瑞》和定窑仿宋《孩儿枕》等,都是精挑细选的代表作。很多观众在展位前问这问那,爱不释手。衡水武强年画展区一直是观众聚集的地方,传承人康英勤和郭爽娴熟的印制技艺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观众一个接一个拿起刷子尝试,互动最为热烈。廊坊大厂花丝镶嵌作品一件件绚烂夺目,令人惊艳,传承人马福良耐心给观众讲解其工艺流程。定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与和焕的定瓷现场刻画、划花演示,手法灵动鲜活,飘逸洒脱,令围观者叹为观止。在易水砚展区,由玉带石和紫翠石雕成的易水砚,既是有实用价值的砚台,又是美观大方的艺术品,把玩欣赏,雅趣天成。衡水内画展区展出了新近开发的内画“佛塔”等大型作品,把小小内画做成了具有冲击力的大作品,令观众耳目一新。蔚县剪纸展区是整个展场最大的单个项目展位。一幅色泽艳丽、水灵灵的《富贵牡丹》前围满了参观者。某国驻华大使看到精美的蔚县剪纸后大为赞赏,并热情题词。
三是媒体广泛关注。展览期间,新华网、中新网、中央电视台、河北日报、长城网、石家庄日报等各级新闻媒体对我省的参展项目进行了长时间、多频次、深层面的宣传报道。2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蔚县剪纸进行了突出报道。《河北日报》以“我省7项目亮相中国非遗成果大展:燕赵风情绽放京城”为题、《燕赵都市报》以“河北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热京城”为题、长城网以“河北省七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热京城 都是中国的骄傲”为题,以及其他众多媒体对我省参展情况都给予了热情关注和详细报道。新闻媒体在报道河北参展项目丰富展品的同时,还深入介绍了项目的文化内涵、保护现状,以及在加强生产性保护,实现富民德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提高了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河北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大省,蔚县剪纸、唐山皮影等6个项目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2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总数居全国前列。衡水习三内画公司、曲阳宏州石业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已公布四批省级名录511项(子项538项)。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省文化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把河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把我省具有鲜明地域、历史和时代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进一步推动河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打造特色文化节庆品牌,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举办了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蔚县剪纸艺术节、中国永年吹歌节、中国评剧艺术节、河北省民俗文化节、“我们的节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二是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向经济资源优势转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涌现出衡水习三内画有限公司、曲阳宏州石业公司、蔚县焦氏剪纸厂等一批非遗类文化产业典型。三是开展非遗传播教育,建立全社会参与保护新格局。在全国首创推广了非遗传播基地、非遗示范企业、非遗推广培训基地等创建活动。四是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河北文化的竞争力。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品牌化、精品化、产业化,不断拓展拓宽在国际市场的文化产业链条,在国外举办“河北文化周”、开展河北港澳台文化交流等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跨区域、跨文化的广义传播与传承。五是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品质。借助文化遗产日和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如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中国蔚县剪纸艺术节、中国曲阳石雕艺术节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