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学志,男,1948年生,霸州市信安镇高桥村农民,2008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尚学志自幼随父学艺,学习古乐工尺谱,笙、管的演奏以及手工制作技艺。最初随父亲走乡串会,学习点笙,因当时交通不便一路步行,和父亲身背褡裢,内装工具,周游各方会房,随走随住,修理和销售尚家笙,历尽千辛万苦,遍及京津各地。
每年春节后便上路,麦收和秋收季节各回家一次,秋收完毕后直到春节是一年当中最佳季节。祖上几代人都是这样的生活历程。后有了自行车,走乡串会就方便多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中断,他冒着危险将古乐工尺谱保存下来。
改革开放后,尚家重新组建了尚家笙手工制作作坊,继承并发展了尚家笙的手工制作技艺。尚家笙的制作中,笙的簧片舌头的大小薄厚必须一次成型,达到基本音准方可使用。笙苗的选料也非常精细,紫竹的粗细及竹节的长短,要根据笙苗的长短不一选用,必须相称方可使用。笙斗的制作与传统的做法也有些不同。传统笙斗是木制的,后设计改为铜质笙斗,并在括音方面进行改进,共需要十几道工序,才成功制作出现在畅销全国的17簧笙。
1974年,高桥村音乐会参加全国民间音乐比赛,中央电视台特邀录音录像。1995年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曾带领英国电视台记者到尚家采访尚家笙的制作过程和古乐谱演奏,同年中国文联带领香港郑继民先生也来尚家进行了采访。2007年,尚家笙被评为国家手工艺制作特等奖。